【西街觀察】狂歡16年,“雙11”退出“C位”
10月11日,抖音電商搶先拉開了"雙11"大促帷幕。緊隨其後,10月14日正式開啓,阿里、京東、拼多多同日開戰。
史上最長的"雙11"延續一個月,卻在11月11日這天,顯得最爲"平靜"。
沒有晚會,不再發布數據。16年後的"雙11",正在迴歸一個普通的購物節。
從某種程度說,晚會曾是"雙11"爲自己造的最大的優勢。2016年,各路海內外頂流齊聚,貓晚達到衆人心目中的頂峰。
一家電商企業爲了賣貨,從線上狂歡到了線下,大衆對"雙11"的關注,從舞臺上的每個明星大佬到倉儲物流的每個細節,即便今天拿來複盤,也是不可複製的劇本。
主角的光環同樣耀眼。那一年,"雙11"的成交額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人們相信這個數字遲早會突破萬億。
那時候,阿里身邊還看不到有威脅的對手。騰訊對電商的佈局放棄了自營改爲投資,抖快還在應用層面集中發力,挑戰彼此。京東還沒向全品類開疆拓土,拼多多則剛成立一年,纔拿到B輪融資……
沒有人能預料到,多年後阿里身邊強者如雲,"雙11"歸於平淡,但可以肯定的是,曾經狂奔的"雙11",以壓力測試催熟整個電商生態。
"雙11"整套邏輯執行起來行雲流水,品牌大打折扣,平臺瘋狂導流,消費者負責出錢,玩家相互感染,瘋狂消費。
這個購物狂歡像一場極限挑戰。
它需要應對貨不對板、網頁崩潰、支付系統卡死、物流爆倉等各種突發情況,平臺、物流、買家、賣家一路解題,不斷完善流程、升級技術平臺,以滿足直線上升的消費需求。
如今,類似的困難早就迎刃而解。電商平臺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支付層面開始"拆牆",商家不再押寶全年業績,消費者出手更加謹慎,政府補貼扮演重要角色。
和任何一個時間節點的購物節相似,"雙11"主動退出"C位",其實也是電商行業深度轉型的縮影。
屬於阿里的"雙11",也不再只屬於阿里。京東、拼多多、抖快、小紅書都在流量角逐中,搶跑、搶量,全週期博增長。
傳統電商遭遇瓶頸,直播電商風雲迭起。直播業態的流量聚合與擠出效應同時出現,品牌、電商平臺、MCN機構與超頭主播,進入新一輪博弈期。
而簡單的打折促銷已不再奏效。
商家需要更加聰明的營銷手段,不僅要充分展示品牌、吸引新客,還要科學促成交易並形成復購。用戶體驗、貨品打爆、品牌建設都成了關鍵。
當低價戰爭從一年一次"雙11"、一年一次"6·18",變成幾乎365天不間斷,不再是"C位"的"雙11",告別的不只是自己,也是一個時代。
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