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觀察】新經濟,新動力

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以新質生產力、數字經濟爲代表,新經濟成爲全社會聚焦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詞。

全國人大代表雷軍建言,聚焦"人工智能"和"綠色低碳供應鏈",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全國政協委員、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則表示,培育新質生產力可以從關鍵領域和通用領域兩方面發力。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到"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爲標誌,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簡而言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直接關聯推進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羣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

這可以看做是新質生產力催生新產業形態的具體視角,也可以看做是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路徑。

科技強國,技術助力產業升級,本身確實是經濟增長的根本路徑。經濟增長的內源動力,也更取決於推動重大創新,培養新經濟,孕育新動能。

2023年ChatGPT橫空出世,2024年Sora風靡全球,人工智能終於以"暴力美學"推動了兩大方面突破:通用性大幅提升,且實現了與自然語言的融合,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第一次有了具象的藍圖。

於國內而言,人工智能創業也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持續深化的外在表現。

從頂層設計的全面推進,到落地項目的實踐探索,人工智能打破了依靠傳統要素驅動經濟增長的邏輯和路徑依賴,成爲新質生產力的"代言人"。

人工智能本質是科技創新,但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卻遠不止於科技創新,它是全要素的提質增效,是技術、模式、管理、制度等全鏈條的革故鼎新。

分析中國經濟,央行行長潘功勝提出過兩個視角,第一是龐大的基數決定了中國經濟很難像此前那樣維持每年8%—10%的高速增長,第二是中國正在經歷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

與改革開放初期更多依賴要素投入驅動經濟增長不同,在當下中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創新的作用不容忽視。

培育數字經濟,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培育新增長點,這意味着以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和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共同推進的經濟發展提質換擋,躍遷升級。

抓住新質生產力,也意味着抓住了生產力轉型升級的契機,抓住了真正的時代的"風口"。標準的建設、人才的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的促進……藉由兩會醞釀新一輪深化改革之際,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路徑也越發清晰。

北京商報評論員 楊月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