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觀察】新能源車新在哪
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遇上2024北京國際車展,一西一東兩大同日啓幕的盛會,小米CEO雷軍和360創始人周鴻禕不是唯二趕場的企業家。
在中關村論壇聊汽車,在北京車展談科創,不但不違和反而珠聯璧合,找一個最大公約數,一定是創新,一定是新質生產力。
百年汽車工業,走到再次革命的十字路口。除了工業設計、成本優勢、供應鏈保障,國產汽車尋找差異化海外巨擘的能力。過去數年,國產車技法上的追趕甚至超越已經完成,論銷量、論供應鏈、論價格,硬碰硬沒在怕的。
技法之下呈現的就是創新的自信,有理念性的、有制度性的、有競爭性的,最核心的還是有創新賦予的消費匹配度。
最早我們談新能源汽車,是電取代油,是新勢力追趕老江湖。但時間軸上的新,不具備吸引力。選擇"蔚小理"還是比選擇"BBA"更有挑戰性,消費者的猶豫考驗製造者的實力。
自動駕駛、智能座艙、人車交互……科技加碼下的新能源汽車,不可能只是消費者新喜好的養成。汽車品牌,尤其是新創業品牌,要給出消費體驗層面的跨越:新鮮、有量、有質。
這當然不容易,小到顏色、外觀、內飾,大到續航能力、自動駕駛、安全性。有些指標需要不斷累積數據,在市場驗證中優化;有些指標可能一開始就考驗戰略方向,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油變電,改變了百年汽車工業按部就班的發展之路。電力驅動下的汽車,更像一款交互產品,除了動力是否強勁和安全,智能化當上了主角,所帶來的衝擊,有時候理念比性能更爲緊要。
正如在中關村論壇年會上雷軍所說,能不能瞄着打而不是蒙着打。有沒有信心用十倍壓強做好一款車?小米SU7方法論的成功,可能會影響整個汽車工業。
宏大如造車方法論的對錯,微觀如車載手機支架有無必要,所反映的新能源汽車競爭本質沒有區別,那就是創新不得不爲,每一次創新又不得不迎接挑戰。
雷軍坦言,要直面所有的質疑、造謠和問題。和雷軍一樣的中國新能源汽車人都在積極擁抱這樣的機遇和壓力。
甚至於只是哪吒汽車投資人的周鴻禕亦是如此。作爲投資人的他對哪吒汽車團隊要求苛刻;作爲消費者和產品經理的他,又對所有國產新能源品牌滿懷包容。
周鴻禕在中關村論壇年會上接受採訪說,國產汽車品牌開始學習互聯網模式"以快打慢",將來國產汽車的創新越來越多,越來越貼近用戶的各種細節需求。
不能保持高頻創新的新能源汽車,談不上新質生產力;不能將創新貼近用戶需求的新能源車,也算不得真正的新質生產力。
道阻且遠,即刻出發。
北京商報評論員張緒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