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浩特:從“王爺廟”到“紅色之城”

烏蘭浩特:從“王爺廟”到“紅色之城”

【紅色地名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高平 光明日報通訊員 樑子晶

開欄的話

翻開中國地圖冊,一些富有特色的地名會吸引我們的注意。這些地名裡有城市、有道路也有建築;其命名或爲紀念革命聖地,或爲紀念革命先烈,或爲紀念重大歷史事件,可以統稱爲“紅色地名”。這些紅色地名是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奮鬥史中書寫下的珍貴歷史印記。本期人文地理版開設《紅色地名的故事》欄目,帶您回顧這些紅色地名的來歷,一覽這些紅色勝地舊貌新顏。第一期爲您介紹我國第一個民族自治區誕生地——內蒙古自治區烏蘭浩特市

烏蘭浩特,蒙古語意爲“紅色的城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處於大興安嶺南麓、科爾沁草原松遼平原接合處。是內蒙古興安盟委、行署所在地,是全盟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1947年前,烏蘭浩特叫王爺廟街。春秋戰國時期,這裡是東胡活動之地;1691年,札薩克圖旗第三代君王鄂齊爾在此處修建家廟,因此得名王爺廟

悠悠歷史載着人們追求平等、和平、幸福的美好願望,戛然來到1947年4月。4月23日至5月3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烏蘭夫代表的一大批共產黨人在這裡組織召開了內蒙古人民代表大會。內蒙古境內的蒙古、漢、滿、回、鄂溫克、朝鮮等各民族代表393人與會,他們或騎馬,或坐牛車,或步行集聚在只有兩條土街道的王爺廟街,決定跟着共產黨走民族解放的道路。

1947年4月27日,會議通過了《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宣言》,“決定於今年5月1日成立內蒙古自治政府”。《宣言》規定“內蒙古自治政府是內蒙民族各階層聯合內蒙古區域內各民族,實行高度區域性的地方民主聯合政府,並非獨立自治政府”。

從此,內蒙古自治區成爲我國第一個民族自治區,也成爲我們黨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成功實踐。1947年5月3日,內蒙古自治政府召開首屆政府委員會議。會議決定:將5月1日定爲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紀念日;內蒙古自治政府暫設興安盟王爺廟街。在這個歷史時期,王爺廟街作爲紅色指揮中心,各個重大決策在這裡產生和發佈,各個重大運動和改革從這裡推向整個內蒙古。1947年11月26日,內蒙古自治政府召開政府委員會議,爲紀念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內蒙古民族區域自治取得的偉大勝利,紀念這個內蒙古東部小城成爲紅色指揮中心和所作的巨大貢獻,決定將王爺廟街升格爲市,改稱烏蘭浩特市。

當年召開成立大會的會址得到完整保留和修繕,並定名爲“五一大會”會址。歷史底蘊深厚的紅城,一直傳承着紅色文化的基因。五一會址、烏蘭夫辦公舊址、內蒙古黨委辦公舊址、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五一廣場、內蒙古自治政府辦公舊址、葛根廟8·11抗日武裝起義舊址、內蒙古騎兵一師師部遺址、內蒙古軍政大學遺址、內蒙古日報社舊址等多個紅色遺址,現在成爲紅色景區景點,是內蒙古紅色文化教育和黨史教育的“打卡地”。

當年的王爺廟街只有5.8萬人,只有幾家手工紡織作坊;幾條市區街路還是黃土路面,塵土飛揚。如今,烏蘭浩特人口達到36萬人,建成區面積44平方公里;開通了直達北京天津哈爾濱、大連、瀋陽等城市的客運旅遊列車;擁有17條國內民航航線通往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呼和浩特、哈爾濱等地。2017年,隨着長春—白城—烏蘭浩特動車的開通,烏蘭浩特邁入了高鐵時代。

紅色基因,綠色發展。作爲興安盟的中心城市,近年來,烏蘭浩特市緊緊抓住國家“一帶一路”、中蒙俄經濟走廊、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西部大開發、支持革命老區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等政策機遇,打造“山水園林、文化旅遊、宜居宜業”的新興城市,繪就了一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民生畫卷

《光明日報》( 2021年03月21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