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星開講|楊亞洲、李晨:“幸福裡”藏着人生百味
編者按:“柴米油鹽的小日子有夢想,激情澎湃的大時代有擔當。”近日,京味電視劇《幸福裡的故事》在北京衛視熱播,該劇以北京“幸福裡”爲地標焦點,展現了普通人家在生活百態中的細膩成長。
小日子與大時代的交織,各個人物關係的錯綜複雜,從劇作層面相當考驗導演和演員的功力。素有“平民導演”之稱的楊亞洲,從2001年《空鏡子》開始,創作了《浪漫的事》《家有九鳳》《嘿!老頭》等衆多佳作。“北京小夥”演員李晨,同樣與北京題材有着不解之緣。近日,兩位在接受人民網文娛部專訪時表示,“將生活的詩意娓娓道來,用愛去感受北京歲月變遷,這就是幸福的真諦。”
人民網文娛:再一次回到了電視劇的主戰場,爲何是《幸福裡的故事》這部作品?
李晨:碰上楊亞洲導演就特別希望多合作,這次剛好彼此時間也合適。另外,這部劇是以改革開放浪潮下的北京城爲背景,聚焦西城區金融街的發展變遷。我從小就生長在北京西城區,對北京的感情是流淌在血液裡的東西,拍“幸福裡”的時候常常觸景生情,讓我憶起不少小時候的事兒,也希望“幸福裡”能讓更多人感受到“老北京”的魅力。
楊亞洲:我拍的第一部京味戲是《空鏡子》,接下來是《浪漫的事》《八兄弟》《嘿,老頭!》等等,我以前拍的戲都是橫斷面,而這部“幸福裡”是有四十年時間跨度的,我終於拍了一部描繪北京變化的電視劇。我想通過北京的一個小院,通過衚衕裡的一羣年輕人,來折射幾十年來北京的變化、中國的變化。
人民網文娛:最近幾年京味電視劇大熱,也涌現出不少佳作。《幸福裡的故事》又有哪些不同之處?
李晨:我之前主演過趙寶剛導演作品《北京青年》,這是表現當代青年人奮鬥的故事。但是《幸福裡的故事》這部劇的年代感很強,從李牆1978年參加高考一直演到當下,講的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北京胡同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更有煙火氣。
楊亞洲:以往我們看到的衚衕故事,大多是灰灰的色調。“幸福裡”則有紅牆、綠瓦、白塔,我們希望從視覺和細節都呈現出溫暖和感動,以及北京獨特的包容。
此外,我特別希望這部劇是有愛的一種表達,時代的變化都是表現在人物關係和情感訴求上,這也是我創作上一直追求的。
六年後再合作,各自的“變”與“不變”
李晨:李牆身上有種“北京小爺”的性格,看似玩世不恭、或桀驁不馴,但是心裡是火熱的;也時刻抱有好奇心和接受挑戰的勇氣,彷彿可以化解生活的困境,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都秉持着突破自己的心氣兒。
楊亞洲:李晨扮演的這個角色,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有夢想的人,我更多是被他“執着的愛”打動了。這一對男女主人公,歷經學業、工作、家庭重重困難,但是他們的愛一直到老,時代變遷但是愛沒有變。
導演工作照。片方供圖
人民網文娛:人物角色要從青年演到老年,怎麼拿捏表演的細節來體現年齡感?
李晨:李牆這個人物隨着人生閱歷的豐富,不會那麼衝動了,但是那個“少年”還在心裡。所以臉上會做皺紋、畫老年斑,但是行動狀態就不“常規”了,我就不會用臺詞放慢、動作放緩等方式來表現老年時期。
楊亞洲:實際上老也好、年輕也好,年齡是演不了的。真正的年齡變化,而是應該由內而外地表現出來。要想做好導演這個工作,首先對劇本要有掌控能力,其次就是能夠幫助演員把控角色,給他創作方向。
人民網文娛:可否談談六年後再度合作的感受?各自的“變”與“不變”?
李晨:和導演首次合作的《草帽警察》是一個農村戲,時隔六年再度合作,變化的是我對生活和作品都有了更多感受。現在這個年齡接拍幾十年跨度的年代戲,我可以感受到比較深層次的東西,這是從未有過的。不變的是,導演對作品的審美和要求一直都是高水準的,他會有非常多的經驗和感悟能夠幫到演員。
楊亞洲:記得《草帽警察》是我和李晨初次合作,他當年有一句話感動了我。他說:我有一個目標,就是要跟中國這十位導演合作,您就是其中一個。那部戲之後,我們一直在找機會繼續合作,而且我們彼此在創作上的理念是一致的。
“細膩表現生活日常不是‘灑狗血’”
人民網文娛:將人生感悟融化在作品細節中,是導演楊亞洲的風格。細膩表現生活日常會擔心被觀衆挑剔節奏慢麼?
李晨:不擔心,生活本身就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這部戲可能會引起很多人的共鳴,一條衚衕、幾個家庭,把大家的故事結合在一起,其實能夠反映出這個時代的很多面,能夠看到每個階段裡的閃光點,這是很有意思的。
楊亞洲:細膩表現生活日常不是“灑狗血”,而是暖暖的,讓觀衆看着舒服。我特別希望“幸福裡”的故事能夠感動觀衆,讓大家覺得平實、但又不平庸,能夠看到我們四十年經歷了什麼。劇中的人物關係都是用“愛”去把握、去轉變、去演繹,所有的關係都是圍繞着一個“愛”字。
人民網文娛:想對演藝圈的年輕人說點兒什麼?
李晨:多體驗生活,多跟朋友聊天,因爲有生活才能演好角色。然後就保持初心吧,給觀衆帶來好作品纔是演員永遠不變的追求。
楊亞洲:真誠至上,加油吧,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