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回流失文物 再大的努力都值得
近日,國家文物局介紹有關追索文物回國的情況時稱,計有68件流失英國的文物,在25年之後,被追索回國。這68件珍貴文物,是1995年英國截獲的大量走私文物的一部分。25年來,中國有關部門始終沒有放棄追索這些文物。正是在這種努力下,一批又一批文物陸續回家。
經鑑定,68件文物中,暫定二級文物3組13件、三級文物30件、一般文物25件,質地包括瓷器、陶器、石器、銅器等,時間跨度從春秋戰國到清代,地域分佈包括江西、安徽、福建、河南、陝西、河北、貴州等,每一件文物都是民族歷史的記憶,每一件文物都是傳統文化的器物表達。對國家來說,不放棄任何一件非法流出的文物,是理所應當的堅持與擔當。
近年來,海外文物追索行動爲挽回流失的文化遺產作出了重要貢獻。僅僅在2019年,就有多批次文物經過政府追索程序順利回國:2月,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舉行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返還交接儀式,美國聯邦調查局返還了361件(套)中國流失文物;3月,中國和意大利兩國政府簽署、交換796件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返還證書;4月,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了“歸來——意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9月,國家文物局宣佈成功追索流失日本曾伯克父青銅組器,這是近年來實施跨國追索的價值最高的一批文物。
根據2019年的統計,近年來我國已促成30餘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歸國。然而,相比中國自近代以來流失到海外的大量文物,被成功追索回國文物的數量仍然較少。中國文物學會統計,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及地區,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有100餘萬件。這些流失文物很多都不知去向,或者落入私人藏家手中,只有在拍賣會等場合才偶爾浮出水面。
就像此次追索流失英國文物一樣,絕大多數跨國文物追索行動都耗時費力,要花費多年甚至幾代人的努力。有些時候,因爲文物流失時間較長,中國方面要蒐集準確有效的證據,確定文物歸屬;有些時候,則由於對方國家法律程序煩冗,從查獲非法流失文物到最終返還之間,往往相隔多年時間。這意味着,追索文物行動並非短期見效的政績項目。一件文物順利歸來,需要文物工作者持之以恆的努力。
文物界通常認爲,讓流失文物回國有3種途徑:回購、討還和捐贈。回購曾被認爲是最爲行之有效的辦法,一些心繫祖國、關愛文化事業的企業家慷慨解囊,以圓明園流失獸首銅像爲代表的一批流失文物即通過這一方式回國。但是,也有人認爲,出於愛國情緒的回購可能擡高了流失文物的價格,耗費巨資不說,還增加了進一步追索流失文物的難度。
近年來,由國家主導實施的流失文物追索行動成效頗豐。文物追索“國家隊”的力量,讓更多珍貴文物平安回家,也讓那些有心盜賣文物的不法商販心存畏懼。中國於1989年加入《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公約規定如果發生非法進出口文物的事件,要採取適當措施收回並歸還此類文化財產。中國在1997年加入的《關於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也爲文物原屬國啓動追索程序提供了支撐。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23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