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跨時空”演繹青年聶耳 《故事裡的中國》走進國歌誕生背後不能忘卻的記憶

“我們萬衆一心,冒着敵人炮火前進!冒着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當91歲的汪奇先生與《故事裡的中國》連線,再次以小號手的身份奏響國歌第一聲時,71年前開國大典衆人唱國歌的震撼場景,歷歷在目。從那一刻起,《義勇軍進行曲》作爲國歌響徹在中國大地,迎接着每一個安穩的黎明,見證着每一個榮耀的瞬間,也鼓舞着每一個國人不斷前進!

12月12日晚8點檔,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綜合頻道聯合央視創造傳媒、中國國家話劇院共同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故事裡的中國》第二季將播出第八期。本期節目的戲劇部分,將由王源飾演青年聶耳王洛勇飾演田漢,共同帶領衆人聆聽國歌背後每一個熱血生命的決然吶喊,繼續唱響民族魂的頌歌。

親眼目睹日軍飛行員猙獰面孔

田漢揮筆、聶耳作曲,用全部熱血譜寫中華強音

每當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響起,我們總會肅然起敬、熱血沸騰。是怎樣的危急情境,讓這首歌創作者田漢和聶耳發出至今都令人振聾發聵的吶喊?

《故事裡的中國》特別請到了田漢先生的孫子歐陽維教授、聶耳先生的侄外孫青山導演,以及《義勇軍進行曲》第一個版本的錄音師司徒慧敏先生的女兒司徒恩湄女士,他們細膩還原了當年田漢先生和聶耳先生歌曲創作的始末。

1931年,33歲的田漢和19歲的聶耳在明月歌劇社相識,相差14歲的兩人因爲共同的音樂追求一見如故,自此成爲藝術和革命道路上的知己

1932年,日本侵略上海發動一·二八事變,轟炸機經過明月歌劇社的樓頂,“那個時候聶耳先生的日記裡面寫到,他一擡頭就可以看見俯衝的日本轟炸機中飛行員那張猙獰的臉”,青山回憶道。1934年底,田漢接手創作了一個以抗日救亡爲主題的電影劇本《風雲兒女》,並在劇本原稿的最後一頁,寫下了《義勇軍進行曲》的初版歌詞

不久之後田漢被捕,聶耳找到夏衍,主動承擔了《風雲兒女》主題歌作曲的創作任務,當他拿到歌詞後,很大一部分作曲工作正是在司徒慧敏的家中進行。司徒慧敏先生的女兒司徒恩湄女士回憶道:“他在創作的過程當中,總是一邊寫一邊唱,又跺腳又指揮又唱,很激動,吃飯的時候靈感來了,拿着筷子又接着唱,有時候都能打到碗上。”這種全身心的投入創作出的旋律,讓司徒恩湄的奶奶感同身受,“我奶奶也不識字,但是她坐到旁邊看着聶耳指揮、拍、唱,她也跟着唱,還激動地說,是啊,我也是個不願意做奴隸的人啊!”

王源真情演繹青年聶耳

展現國歌力透時空的永恆生命力

1935年5月24日,電影《風雲兒女》上映,隨後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迅速傳遍大江南北。然而遺憾的是,那一天,田漢先生還在獄中,聶耳先生遠赴重洋,兩位創作者都沒能聽到這第一聲“吶喊”。64年後,在新中國成立50週年之際,一部名爲《國歌》的電影,以超乎現實的藝術表達方式,讓身在獄中的田漢聽到了《義勇軍進行曲》激昂的旋律。

如今,《故事裡的中國》通過戲劇演繹的方式重溫國歌創作背後的故事,由王源飾演聶耳,王洛勇飾演田漢。在王源看來,聶耳是一個對音樂有熱愛、感觸民間疾苦的人,更是一代有志熱血青年的代表,他坦言自己在詮釋這個角色時壓力很大。

最開始表演時,王源還有些緊張,戲劇總導演田沁鑫鼓勵他“再大膽點”,並現場示範角色的神態、動作。經過多次排練和情緒的揣摩,王源不斷向聶耳靠近,也收穫田導現場點贊:“好極了,你只要敢演就行!” 王洛勇看完之後也表示:“王源雖然年紀很輕,但是他歲數(和聶耳)相仿,學音樂的背景又相仿,我在看他的時候,甚至覺得他的長相和氣質真有點像聶耳,所以我覺得這種類似的機緣巧合,真的能夠帶出來這個角色清流的感覺。”

爲了讓講述更加立體,本次戲劇呈現採用多重“跨時空”式場景,力圖展現出《義勇軍進行曲》中那種超越時空的勇氣、鬥志和生命力。談及劇情設計,戲劇總導演田沁鑫也希望能夠用藝術方式彌補現實的缺憾:“田漢和聶耳最後一次合作是沒有見面的,我們設計了一個比較巧妙的戲劇表達,主要是表現兩個人在不同的環境裡面創作出了《義勇軍進行曲》。雖然是跨越時空,但情緒是層層遞進的,那麼兩個人的心靈在詞和曲的共鳴中產生了一次共情。”

精神接力中完成《義勇軍進行曲》

田漢在開國大典替知音見證國歌響徹神州大地

作爲藝術上的知音,理想道路上的知己,田漢和聶耳超越了年齡差距和時空距離,在精神接力中完成《義勇軍進行曲》,也結下了一生的深厚友誼。

得知好友田漢被捕入獄後,聶耳冒着被捕的風險,第一時間“搶”到了田漢爲電影《風雲兒女》主題曲撰寫的歌詞,聶耳把它當作好友的最後一個作品來譜曲,但這首《義勇軍進行曲》實際上成爲了聶耳的絕唱,也是聶耳和田漢的最後一次合作。當時,被列入黑名單的聶耳在黨組織的安排下經日本赴蘇聯留學,當他把修改後的歌譜寄回國內後不久,便在日本不幸遇難,將23歲的年輕生命定格在昂揚激越的音符之中。

“聽到聶耳在日本去世的噩耗,我爺爺就大哭。他們倆最後見面應該是一年以前,誰知道這一別竟是天人兩隔了”,田漢的孫子歐陽維眼泛淚光地說道:“他一邊哭一邊寫悼念聶耳的詞‘一系金陵五月更,故交零落幾吞聲。高歌正待驚天地,小別何期隔死生。鄉國只今淪巨浸,邊疆次第壞長城。英魂應化狂濤返,重與吾民訴不平’,這首詩後來鐫刻在聶耳的墓碑上。”

彼時,《義勇軍進行曲》作爲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曲,已經開始傳唱全國。1949年10月1日下午,伴隨着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義勇軍進行曲》作爲國歌在開國大典上奏響,聶耳沒能感受到歷史性的這一刻,但是田漢當時在天安門的觀禮臺上,見證了他和聶耳最後一次合作的歌曲,帶着生命的熱度,澎湃而又鏗鏘地響遍中華。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着發出最後的吼聲!”無論何時何地,國歌裡的這聲吶喊,總會提醒人們銘記那段歷史,不要忘卻“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所激發出的民族精神。

今晚,就讓我們在《故事裡的中國》聆聽《義勇軍進行曲》背後用熱血生命匯成的永恆交響,共同唱響每個人心中的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