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實名制到來,如何保障虛擬空間更“清爽”

(原標題網絡實名制到來,如何保障虛擬空間更“清爽”)

原標題:網絡實名制全面到來,如何保障我們的虛擬空間更“清爽”

新華社北京5月31日電(記者王炳坤 黃興 孟含琪)建個馬甲就能上網造謠,拉個團隊就能批量刷單、當“黑粉”——在網絡空間,這種亂象將成爲“過去時”。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正式實施,將對許多網上行爲設立實名認證,旨在給網絡營造一片安全、誠信的“清爽”空間。究竟實名制會給網友的虛擬生活帶來哪些影響,記者進行了採訪。

實名制全面到來,讓謠言詐騙遠離網絡

日前,長春市民蔣軍登錄百度NBA貼吧,與往常的匿名註冊不同,系統彈出了一份安全驗證提示,只有輸入手機號碼獲取驗證碼,才能正常使用發帖、評論等功能。

這一變化源於網絡安全法。根據其第二十四條的規定,網絡運營者用戶辦理網絡接入、域名註冊服務,辦理固定電話、移動電話等入網手續,或者爲用戶提供信息發佈、即時通訊等服務,應當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否則不得爲其提供相關服務。隨着法律進一步擴大實名制的範圍,將影響更多的上網行爲。

6月1日實施前,百度官方微信發佈公告,百度將全面實行實名制,用戶必須綁定手機完成註冊。也就是說,今後用戶登錄百度網盤、百度貼吧評論等都須實名。而在知乎平臺,以及衆多網絡遊戲等消費中,實名制認證或已成爲“標配”,或者正在提上日程。

網絡實名制又稱“網絡身份證制度”,其目的在於實現網絡空間身份和現實社會身份的統一。面對網友身份虛擬化給網上環境治理和網絡生態建設提出的挑戰,早在本世紀初,管理部門、行業專家就頻繁倡導互聯網用戶實名註冊。

近年來,隨着網絡亂象頻頻出現,實名制已成大勢所趨,微信、微博、支付寶、鐵路12306等軟件目前均已設立實名制門檻。此次網絡安全法的實施,無疑意味着實名制的全面到來。

“如果說網絡安全法爲解決網絡安全問題設計了系統化方案,那麼實名制則是其中一把 金鑰匙 。”瀋陽城市學院互聯網應用學院院長李剛說,匿名環境下,有的網友會肆無忌憚地發表言論而不擔心承擔後果,導致謠言、詐騙以及各種語言暴力橫行。

李剛認爲,實名制提供了基本的追溯機制。“凡經過必留痕”,使得網絡空間的行爲不因技術的虛擬性而陷入無法追蹤、無法追責的混沌狀態。“這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網絡用戶,使其對自己的言論負責,淨化了網絡環境。”

此外,實名制也能對社會行爲起到制約和規範作用。近期網絡直播、共享單車等新興平臺紛紛出臺“黑名單”制度,用戶實名制讓種種違法違規和不誠信行爲付出了應有代價。

織密個人信息“保護網”,爲實名制減少後顧之憂

網絡安全法在推出實名制維護網絡秩序的同時,也制定了周密的個人信息保護條款,最大限度地消除因實名制帶來的公民信息泄露之憂。

現實生活中,人們在網絡消費後往往會接到各類騷擾電話,甚至遭遇網絡詐騙。“實名制將使得個人信息在虛擬空間處於 裸奔 狀態。一旦出現泄露,或者被無良商家違規使用,對網友的傷害可想而知。”採訪中,不少網友表達了類似擔憂。

實際上,法律對公民信息的保護頗爲重視。採訪中多位專家認爲,對於網絡泄露個人信息的幾種情況,網絡安全法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明確要求,可謂封堵漏洞不留“死角”。

——針對網絡運營者因技術水平不足、管理不善導致的信息“被動泄露”,法律擡高了網絡運營者門檻。比如第二十三條規定網絡關鍵設備和網絡安全專用產品應當按照相關國家標準的強制性要求。同時明確網絡運營者的安全責任,比如第二十五條規定,網絡運營者應當制定網絡安全事件應急預案,及時處置系統漏洞計算機病毒、網絡攻擊、網絡侵入等安全風險。華東地區一家互聯網公司網絡安全負責人宋宏宇說,一旦信息泄露,法律規定將對網絡公司負責人追責,“這讓大家馬虎不得。”

——針對網絡運營者人爲出售數據,獲得經濟利益的“主動泄露”,法律第二十七條規定,明知他人從事危害網絡安全活動的,不得爲其提供技術支持、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而此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佈的司法解釋中,也明確了嚴打網絡公司“內鬼”,防止內部人員竊取、外泄信息。

——針對個人信息在收集、開發、利用中存在的泄露風險,法律提出了個人信息的合法、正當、必要使用原則。比如第四十一條規定,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公開收集、使用規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並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收集與其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通信工程師王斌認爲,此舉將防止信息濫用對個人的干擾。

完善制度細節,讓網絡既是“淨土”也是“樂土

專業人士指出,要想做實網絡實名制這一制度,許多規則還有待細化和創新,同時還需出臺可操作措施加以配合。

“目前,各網絡平臺主要基於身份證、銀行卡或者手機號碼來認證個人真實信息,這些信息頗有利用價值,因而容易泄露。”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敏提議,從技術上講,能不能開發一套虛擬認證系統,由權威的第三方機構根據公民的實名信息,發放唯一的虛擬標識用於在網絡平臺註冊。這既做到了網友行爲的可追溯,又爲普通網絡運營者濫用個人信息設立了“防火牆”。

蘭州大學法學院教授賈登勳認爲,落實個人信息保護還需完善舉報機制和補救措施等,比如建立更加便捷的網上舉報和受理制度,讓泄露信息者無處藏身。此外,可組建專項基金,對信息侵權案件的受害者先行賠付,再對泄露方追究責任

一些網友還提出,實名制還要做好淨化網絡環境與維護網絡開放的平衡,讓網絡既是一片“淨土”,也是網友的“樂土”。網友“KKCC”認爲,網絡既是一個虛擬世界,也是相對開放的平臺,公民正確反映問題、表達意見的行爲應該受到保護。

對此專家表示,實名制的落實有賴於對公權力的嚴格限制,在法律的清單之外,還應留給網民更多的自由空間

(原標題:網絡實名制到來,如何保障虛擬空間更“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