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璽》讓臺籍教師在大陸公平發展
爲了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提倡的「兩岸一家親」政策,大陸以福建省爲核心,招募了數百位具有博士學位的臺胞到大陸高校工作;此舉爲許多具有博士學位的臺籍中青年開闢了就業機會;這不但是一種善意的表現,還是一種承擔,臺胞應當對此表示感謝與讚賞。
惠臺政策雖多,實施效果如何?值得我們逐一瞭解。就以在大陸高校工作的臺籍教師而言,其生存境遇就長期面臨困難;即便是綜合能力很強的臺籍教師,也很難在大陸的高校擔任中層幹部,更不必說是出任校級領導;大陸的高校在體制上與觀念上,均未對臺胞完全開放。
惠臺政策有待落實
高校教師的晉升渠道,就是由講師晉升爲副教授,副教授再晉升爲教授;少數科研大戶,則可獲聘爲校級特聘教授,甚至是入選長江學者或千人計劃;教師們的薪資待遇與研究經費,用天差地遠來形容,當不爲過。晉升職稱與入選高層次人才的條件,除了須達到一定的教學工作量外,主要是考覈三類科研成果:一、在覈心期刊上發表多少論文;二、主持多少省部級以上的研究計劃;三、獲得多少省部級以上研究成果獎項。
上述三項,又以在覈心期刊上發表論文最爲重要;因爲只有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後,纔有機會主持研究計劃,纔有機會獲得省部級以上研究成果獎項。
由於僧極多,粥極少,核心期刊在大陸是稀缺資源;在覈心期刊上發表論文,成了絕大多數高校教師的夢魘。一般來說,從事人文與社會學科的科研工作者,人均5年以上纔有機會在覈心期刊上發表一篇論文(法學領域則爲人均20年);這還沒算上龐大的博士生(後)羣體,以及實務界專家們的發表論文需求。
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所以在覈心期刊上發表論文,有些人是靠真本事;有些人是既靠關係,也靠本事;還有些人就是純靠關係。令人瞠目結舌的是,有不少大腕學者,在覈心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數量竟然達到數百篇;事有蹊蹺,不言可喻。臺籍教師身分敏感,在大陸幾乎不可能進入真正「有用」的「圈子」;想要發表論文,只能是硬碰硬。不少臺籍教師的學術水平相當高,但就算是滿天撒網,也仍然收效甚微;長期無法在覈心期刊上發表論文的結果,就是職稱原地踏步,聘期一到,因爲完成不了科研任務,只好走人。許多臺籍教師以前是在臺灣流浪,現在則是在大陸流浪。
臺籍教師大陸流浪
筆者相信,這樣的情況出現,絕非大陸引進臺籍教師的本意;臺籍教師經常聚衆訴苦:「大陸願意讓我們來教書,我們很感謝:但是沒有爲我們克服潛規則,讓我們有一個相對公平的成長空間,使得我們生存長期陷入困境,用閩南語來講,這就是好心辦壞事。」筆者是過來人,極不願意看到這樣的情形一直存在,因此誠摯建議當局關注此一問題的嚴重性,畢竟這些人都是高知識分子,具有很強的代表性與宣傳能力。
上級領導若是能夠協調主管期刊、項目、評獎3個單位予以配合,出臺政策;臺籍教師不必要求特殊待遇,可以按人口比例計算髮表核心期刊篇數的份額,便能很大程度的改善臺籍教師的艱難處境。
兩岸統一的日程表已經逐漸浮現,這些具體問題正是判斷兩岸融合是否成功的關鍵性指標。我們由衷的期盼,也堅信,大陸當局一定會盡速爲臺籍教師的成長創造出實質的公平環境。
(作者爲浙江大學兩岸法律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