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知行哲學維繫兩岸和平(孫中山誕辰150週年系列7)

晚清時期孫文。(本報系資料照片

知行合一乃孫文學說重要內容之一,心理建設時代背景就是希望當時國人能夠力行實踐,不要空說、空想,勉勵國人力行實踐,重振人心,改造國人傳統知易行難的錯誤心理,並鼓勵國人必須力行、行易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在2016年7月1日出席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大會,發表重要講話,其中就臺灣問題表示,兩岸雙方應該胸懷民族整體利益,攜手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共同打拚。顯見大陸當局對於兩岸關係重視,便是強調兩岸關係力行的重要。

知行合一維繫和平

臺灣的蔡英文從過去將兩岸關係的重點擺放在凝聚臺灣共識,她不斷強調知的功夫,無論是大陸當局所強調的行,或蔡英文所強調的知,都說明一個重要事實那就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但是面對今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困境,更能期盼兩岸當局能從中山思想知行合一的概念中找尋現代意義,以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維護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根據孫文學說的內容,中山先生特舉出生活中的十個例子,說明知難行易的道理,孫文學說強調「行之非艱,知之惟艱」,亦即「知難行易學說」,不僅在哲學論證道德層次中扮演至爲重要的角色,若以心理建設中的知行合一的內容來思考兩岸關係發展,同樣具有現代性之時代價值

中山先生從歷史的角度提出分析,他將人類的進化過程區分爲三時期,並對這三個時期人類的知、行關係提出觀察:中山先生對於知行關係的主要論點在於「不知而行」、「行而後知」、「知而後行」三個時期皆着重在「行」,具體去做纔是最重要的。而知道纔是困難的,只要能知道就一定能去做,故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以及有志竟成。他深信行因爲是容易的,故要力行,只有力行纔會有志竟成;只要能夠知道,就一定可以做到。

談到知的功夫,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兩岸停留在不知對方主張及觀點的時刻,在兩蔣主政時期由於漢賊不兩立,兩岸一直都處於三不(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時期,當時要想知道對方的想法是很困難的,更遑論兩岸交流,當時便處於知難時期。

李登輝主政時期,雖然有九二共識,但兩岸對一中內容的歧異再加上在野民進黨對於九二共識的否定,更使得九二共識之共同認知在兩岸三黨間是十分困難的。陳水扁時期兩岸由於缺乏互信基礎更沒有共同政治基礎,雖然對於對方的主張已經有漸漸清楚的認知,但仍無法克服其中的障礙馬英九時期雖然與大陸當局有九二共識之共同政治基礎,但馬政府的「三不」(不統、不獨、不武)仍然使兩岸交流產生一定程度的瓶頸與難度,在知的功夫中雖有突破,但仍受到很大的侷限性,使得行的效益大打折扣;而現今的民進黨蔡英文政府又重回兩岸對於九二共識之認知上的障礙。

中山先生之所以認爲知難行易,重點在行易,而兩岸目前又回到知的難處上,沒有知難就不可能行易,只是這裡所謂的知,並非不知道對方的想法及主張,而是知道後就沒有辦法進行協商突破,因爲兩岸當局堅持各自的底線都牢不可破,眼前九二共識的認知共識是困難的不只是對於一中內涵差異及各表內容歧異;更重要的是就連臺灣內部對於九二共識存在與否和九二精神的看法是不同的,顯然兩岸關係目前的難點又回到知的部分,但沒有知的共識,豈有行的交流。

行的功夫最明顯的展現便是在於兩岸事務性的交流及微觀層面和政策的推動與進行。行易促成兩岸事務性交流成果,除了兩岸事務性交流可以看出兩岸關係透過行動來開展。中山先生當時勉勵國人要有志竟成,其重點在於堅持,有志者事竟成。從兩岸關係的角度來看,維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確實要堅持,有毅力恆心

中山思想日久彌新,從他的思想中隨時可以找出現代性的應用價值,現今的蔡英文政府強調知的重要,也就是在臺灣內部尋求共識,而對於行的部分實施則沒有多大的意願企圖;反之在國民黨執政時期每每在兩岸關係上尋求新的突破與創新,這便是強調力行的功夫,但極有可能忽略知的重要,以致並沒有達到好的效果,而轉化成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能量。國民黨主政時期多半強調行的功夫,無論就宏觀面或微觀事務層面都期待與中國大陸在各項交流進行突破。

兩岸需有共同認知

因此兩岸都必須透過各種方式,將兩岸認知轉化爲力行,將協商中的具體內容展現在民衆的面前;兩岸制度化協商便是力行努力的方向,在知的層次上尚須雙方各讓一步,各取所需;雖都不滿意,但可勉強接受,如此才能順利進展到行的推廣,各項事務性交流方能順利運作。有志竟成不僅需要恆心細心與耐心,更重要必須是兩岸民衆都要有此共同的認知,認爲兩岸問題必須持續不斷地處理與解決,方能達成有志竟成的目標。(系列完)

(作者爲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所副教授

本系列由旺報、中國華藝廣播公司共同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