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夾殺 紅色風暴襲捲臺廠
陸美貿易戰後,大陸積極扶植紅色供應鏈。圖爲蘋果位於香港中環的零售店。(香港中通社)
陸美貿易戰後,大陸積極扶植紅色供應鏈,不少中小型臺商倒閉或清算。(設計劃面)
繼陸企立訊精密買下臺灣電子大廠緯創在大陸的崑山廠後,臺灣機殼製造大廠可成泰州子公司,也被另一家陸系大廠藍思併購。臺北經營研究院長陳明璋指出,陸美貿易戰後,大陸積極扶植紅色供應鏈,但疫後兩岸邊境不解封,更讓臺廠經營辛苦,陷入雙面夾殺窘境,多少加速臺廠成爲紅色供應鏈擴張整並的囊中物。
陳明璋指出,兩岸邊境不解封,在陸臺廠不僅管理鞭長莫及,臺幹來回兩岸都要隔離14天,營運成本上升,在在削弱與大陸本土企業競爭力;加上陸美貿易戰後,大陸積極建立自主供應鏈,美國也積極去中化,都加速在陸臺廠營運困難。
整並戲碼 早已上演
「緯創賣掉在崑山工廠,不會只是單一個案」,陳明璋說,類似這樣的整併案例會愈來愈多,且許多在陸臺商規模小,在這波疫情下,取得紓困資源比不過本地企業,營運更加艱困,被整並戲碼早已上演。
對臺商供應鏈有深刻了解的資誠創新諮詢公司董事長劉鏡清指出,在國外大品牌廠扶持下,紅色供應鏈將快速搶佔代工市佔率,「中國銷售、中國製造」已成大趨勢,未來在大陸市場上,除了手機外,電動車、醫療器材等產業,臺商都很難和陸企競爭。
「紅色供應鏈」快速崛起,早已是趨勢。產業分析師認爲,因應貿易戰後陸美供應鏈分道揚鑣,蘋果也加入紅色供應鏈的扶植,以避開被大陸列入美企報復清單中。但國際大廠扶植對岸供應鏈,對臺廠自然不利。
劉鏡清直言,大陸對電動車、5G等新產業,及石墨烯等材料工業的發展都很積極,臺商除了半導體等少數產業外,有領先優勢已不多,未來在大陸市場上,臺商將很難和紅色供應鏈競爭。
削弱競爭力 優勢漸失
一位大陸臺幹指出,疫後政府對陸邊境不解封,臺商過不去,臺幹往返兩岸,來回隔離要28天,試問有哪幾家企業願意這樣支付28天隔離薪水,就算支付,也增加營運成本。代工廠代工都是「毛3道4」,利潤低,這樣下去,根本沒有競爭力。
在他觀察,規模大的企業或許可以靠視訊,但以緯創、和碩、可成等這種臺灣電子五哥、五虎都逃不過紅色供應鏈整並,規模小的中小型臺商,疫情期間能生存下來已屬不易,管理上的鞭長莫及,乾脆賣給陸廠,撤離大陸者不在少數,這也成了大陸紅色供應鏈整並臺廠的加速器。
不過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副所長鍾俊元認爲,紅色供應鏈目前搶走的只是低階產品,中高階產品仍在臺灣,不至於有太大威脅。但鍾坦言,我們要一葉知秋,知道國際產業佈局趨勢,如果低階市場給了陸廠,我們得另闢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