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創新的青春答卷(創見)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肩負時代賦予的重任,以拼搏激發創新夢想,展現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該有的樣子

得知北斗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成功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部主任設計胡煒不禁感慨:“這是創新的勝利,也是年輕的勝利。”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墨子”傳信、“神舟飛天、“北斗”組網、“嫦娥”探月、“蛟龍入海、“天眼巡空……近年來,我國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引發全球矚目和熱議。這些國之重器的背後,都有青年團隊的智慧與力量長三甲系列火箭總體設計團隊平均年齡不足30歲;“天河高性能計算創新團隊中,在讀研究生佔了近60%……

青年是國家民族的希望,他們常常是新技術的最先體驗者,又是技術創新的推動者。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肩負時代賦予的重任,以拼搏激發創新夢想,展現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該有的樣子。

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對於勇立潮頭的年輕人來說,關鍵在於找準國家需要和時代方向。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瀋陽橡膠院研發中心工程師姚秀超連續奮戰36小時設計出樣件,用5天時間完成“隔離服”從概念到實物的轉變;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陳雲霽從事國產處理器的研發工作十餘年,先後負責、參與了多款龍芯處理器設計;80後馬學傑把種植水稻和農機技術有效結合,用無人機替代人工施化肥、噴農藥,解決了農業生產諸多難題……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正激發着青年的創新熱情和創造潛力。

值得注意的是,創新從不是一蹴而就,過程或許漫長而艱辛。實現“從0到1”的突破,不僅需要攻堅克難勇氣,還需要下一番沉潛專注的功夫。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對創新的需求越是迫切,越需要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80後科學家、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領銜的關於“古DNA解密現代人起源”的研究,曾入選《自然》雜誌“2014年度十大科學事件”。正是因爲付巧妹“甘坐冷板凳”,靜心篤志、潛心研究,這個一向冷門的研究領域在國際上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爲提升我國科技創新水平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不僅需要青年接續奮鬥,還需要營造創新友好的發展環境,釋放青年人才的創新潛能。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賦予高校科研機構更大自主權;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完善獎勵激勵政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擴大開放合作,營造尊重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歸根到底,還是要通過深化改革激發創新創造活力,讓創新成果源源不斷地涌現。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時代呼喚創新,青年渴望創新。在一個創新和發展緊密相連的時代,最具創新活力的青年,將成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牽引力量。“十四五”規劃《建議》已擘畫出宏偉藍圖,青年唯有抓住機遇、勇敢擔當,書寫創新的青春答卷,才能贏得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