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全面提升核威懾水平
近日,俄羅斯《莫斯科時報》報道稱,俄總統普京宣佈,俄即將建成一個能夠經受核打擊的安全核指揮與控制所。這是俄羅斯近年來加強核指揮能力建設的一個重要舉措,也是其提升核威懾水平的重要內容。
11月11日,普京在索契與俄羅斯國防部、聯邦機構與軍工企業負責人舉行的第十五次會議上,專題討論了爲俄羅斯武裝力量裝備新的戰略核武器指揮系統議題。普京對於俄羅斯核指揮與控制系統的建設與升級高度重視,表示爲了使戰略核力量的所有要素保持在最高水平,俄羅斯近年來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對固定和移動指揮所進行了大幅升級。
普京在會議上通報了俄羅斯建設的全新核指揮與控制所的情況,並介紹說:“根據我得到的彙報,新戰略核力量指揮所的建設正處於收尾階段。它擁有幾乎萬無一失的防護,安全係數非常高。”對建設這一設施的戰略意義,普京強調“核三位一體的戰備度、整個軍隊對潛在軍事威脅作出恰當迅速反應的能力,直接取決於這些系統和整個指揮迴路能否在任何情況下穩定、高效和可靠地運行。”爲此,“不論它們今天已達到多麼現代化和先進的程度,我們必須考慮明天和後天會發生什麼。”
俄羅斯曾擁有多個地面和地下常備核力量指揮所,並配備有代號爲“卡茲別克山”的專門系統。同時,還建立了即使在常備指揮所全部被摧毀、通信完全中斷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實施核反擊的代號爲“周長”的指揮控制系統。該系統是一個完全自動化,將人爲因素排除或降至最低限度的用於大規模核打擊的自動化指揮系統。其平時處於“休眠”狀態,但不會停止對信息的處理分析。當轉入戰鬥狀態或收到導彈襲擊預警系統及其他系統的警報後,系統會啓動傳感器監視網絡,以發現核爆徵候。
一旦啓動,該系統將會向本土上空發射裝有發報機的彈道導彈,通過其向部署在發射井、戰機、潛艇和公路移動發射車中的所有導彈發出發射指令,從而啓動發射程序。“周長”系統是俄羅斯國家核力量基本指揮系統的必要備份,被視爲遏制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大國重器,美國則稱其爲“死亡之手”。
俄羅斯也同步開展了用於核戰爭指揮的空中指揮所“末日飛機”的開發。2019年5月初,俄羅斯完成了以伊爾-80和伊爾-82飛機爲基礎的空中指揮所升級實驗設計工作。今年10月,有報道稱,俄羅斯計劃開發一種高度專業化的飛機,以取代冷戰時期的伊爾-80“末日飛機”。這種新的空中指揮所飛機將在伊爾-96-400M遠程客機的基礎上改造。新飛機能夠抵禦電磁脈衝干擾,搭載的先進衛星通信系統,可以爲高級領導人提供全球範圍的通信,並有可以支持先進電子設備和各種通信設備的電力系統。
儘管如此,俄羅斯對核指揮系統的建設也存在不少困難。俄羅斯軍事專家維克托·穆拉霍夫斯基對《消息報》表示,近年來指揮系統的研發者不得不完成一項並不輕鬆的任務——全面進口替代。同時,指揮系統還要儘快與新型核戰略武器相融合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俄羅斯軍事網編輯德米·特里科爾涅夫認爲,俄羅斯工程師必須爲全新類型的戰略核力量投入戰鬥值班做好準備,包括“波塞冬”無人潛航器和“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它們在傳達指令時有自己的特點,而這些工具必須融入作戰控制系統。
俄核威懾政策擴大了核武器使用的範圍
俄羅斯對核指揮能力的建設是其核打擊能力提升的重要體現。俄羅斯認爲,儘管軍事威脅的性質在不斷變化,但是“三位一體”的核打擊力量仍然是俄羅斯安全的基石,同時這也是全球穩定的重要保證。
俄羅斯戰略核力量建設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發展,其近一半的戰略導彈部隊已經換裝最新的“亞爾斯”導彈,“薩爾馬特”洲際彈道導彈的試驗工作正在按照進程進行,“北風之神-A”級彈道導彈核潛艇首艇已經列裝俄羅斯海軍,首批“先鋒”高超音速戰略導彈已經進入戰備執勤,現代武器在戰略核力量中的份額已經達到82%。普京曾說,“俄羅斯的一系列戰略武器遠遠領先於世界其他軍事強國……其中某些武器在全球是獨一無二的,同類武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出現。”
俄羅斯對其核安全與威懾政策也相應作了大幅調整。6月2日,普京簽署命令,批准《俄羅斯聯邦核威懾國家政策的基本原則》。該原則闡述了俄羅斯核政策的性質與目的,強調俄羅斯核威懾“本質上是防禦性的”,目的是“防止對俄聯邦及其盟友的侵略”。在對俄羅斯潛在對手及其所帶來的軍事風險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界定了核威懾的定義,詳細闡述了俄羅斯“核威懾的原則”,包括履行軍控協定、核武器處於戰備狀態等內容。
尤爲重要的是,這份文件第一次提出了俄羅斯可能使用核武器的四種情勢:一是迴應使用核武器或其他類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對俄羅斯或其盟友的攻擊;二是發生常規武器對俄羅斯聯邦發起侵略,從而使俄羅斯作爲一個主權國家的生存受到威脅時;三是獲得發射彈道導彈攻擊俄羅斯聯邦領土或其盟國的可信數據時;四是攻擊俄羅斯聯邦關鍵政府機構或軍事場所,削弱俄羅斯核力量的響應行動時。與之前數版俄羅斯制定的核威懾原則相比,此次頒佈的核威懾政策擴大了核武器使用的範圍。
按照俄羅斯的戰略規劃,其將繼續推進核武器現代化進程,包括以新的系統替換老的洲際彈道導彈系統、升級戰略力量支持系統、開發和部署新的核彈頭與投放工具、開發和保持龐大的非戰略核武器力量,以保持其核威懾的可信性。
全力應對不斷擴大的美國核打擊威脅
俄羅斯之所以不斷加大核力量建設力度、提升核威懾水平,主要是爲了應對日益增長的美國核打擊威脅。美國近年來針對俄羅斯在覈力量建設領域採取了很多針對性措施,對俄羅斯的國家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也破壞了全球核戰略力量平衡。
特別是特朗普政府上臺後,在2018年2月發佈的《核態勢評估報告》中,提出要大力發展戰術核武器以及降低核武器使用門檻。其認爲,儘管美俄核武器數量很接近,但是俄羅斯的低當量核彈無論技術還是數量都不及美國。爲此,美國應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同時,特朗普還批准並催促加快美國“全球即時打擊”武器與高超音速導彈的研製,並將其與低當量核彈頭相結合。美國的這些強化核打擊能力的做法,大大加劇了核戰危機。
美國國防部於2019年4月1日發佈新版《美國核威懾政策》,強調用“三位一體”的核威懾來遏制中俄,並大談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危害。2020年5月,特朗普政府甚至展開了重啓核試驗的討論,引起了輿論強烈反響。
與此同時,美軍也展開了實質性的核打擊手段的建設。2020年9月,美國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獲得了爲美國空軍研製“陸基戰略威懾”洲際彈道導彈的價值133億美元的訂單。按照計劃,“陸基戰略威懾”洲際彈道導彈將於2029年1比1取代400枚“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該導彈除了可以部署在固定地下發射井,還可以採取公路機動的方式,在必要時隨機部署發射。
更爲嚴重的是,俄羅斯與美國在2010年簽署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即將在2021年2月到期。而美國卻藉此企圖邀請第三國加入條約,使得圍繞這一協議展開的兩國談判遲遲無果。由此導致雙方在覈威懾領域的對抗升溫。2017年10月,北約舉行代號爲“環球雷霆”和“堅定正午”的核力量演習。演習的內容之一就是使用飛機運送戰術核彈。2019年,俄羅斯則舉行了“雷霆-2019”戰略核力量演習,逼真模擬了核戰爭的全過程。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不得不重新審定對核武器的使用條件,從而大幅調整核威懾政策。俄羅斯著名軍事專家西夫科夫提出,俄羅斯應研製和裝備大當量核武器,如“波塞冬”超遠程核魚雷與“薩爾馬特”重型洲際彈道導彈,從而確保針對美國本土目標實施打擊。而普京則表示,“我們擁有一切必要的戰略力量來有效保護俄羅斯利益。”意即俄羅斯無論現在還是將來,都有足夠的能力與充分的信心應對美國的核威脅。
中國青年報軍事部投稿郵箱:junshibu@vip.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