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博線上辦展 梳理山河往事

長得像蒲扇的民國時期太平鼓。(取自首博官網)

東胡林遺址出土的磨盤和石磨杵。(取自首博官網

清代琉璃八寶傘。(取自首博官網)

這個夏天,斷流25年的永定河全線通水了。這條河被北京人親切的稱爲「母親河」與西山組成「一山一水」,孕育着北京特有的文化,承載着古都的歷史。如今,一場《山河家國──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展》正在北京首都博物館官網進行,景德鎮青白釉月映梅紋碗、東胡林遺址出土石磨盤、永定河河牀取土時發現的石人文物,依照時間順序,從文明交匯之徑、都城繁盛之源、文化傳承之根三方面講述西山永定河地區從遠古人類起源,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演變歷程。藏在山水間的北京城故事,是展覽中的重頭戲之一。

首博介紹,此次展覽是對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一次全面梳理與集中展示。多家文博單位也將珍藏石器、西周青銅器等亮出來,帶觀衆重回蒼莽西山,欣賞碧波永定。

石磨盤還原萬年前生活

展覽中,有兩件文物──東胡林遺址出土的石磨盤和石磨杵,其中,磨盤長53釐米,寬30釐米,厚5釐米;杵長38釐米,直徑6釐米。石磨盤和石磨杵在雲端亮相,細看它們的表面,都有使用過的痕跡。其中石磨杵呈棒槌狀,兩端爲球形,中間爲圓柱體,製作較爲精緻。

東胡林遺址位於門頭溝齋堂鎮東胡林村西側,距今約1萬年左右,是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遺址。這裡出土的有人類化石、石製品骨制裝飾品夾砂紅陶碎片等。有趣的是,這裡還成套出土了石磨盤和石磨杵,還有一些疑似爲小米的標本。

專家說,東胡林人所處的考古階段,是新舊石器時代交替時期,填補了自「山頂洞人」之後華北地區人類發展的空白。而石磨盤和石磨杵的發現,反映了東胡林人的生活狀況,配合東胡林遺址其他出土物諸如陶器碎片、火塘粟類植物種子,對研究中國農業起源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八寶傘融入皇家血統

展廳」裡,有一件清代的琉璃八寶傘。它寬54釐米,高60釐米,厚17釐米。專家說,所謂八寶,是爲佛教法器,包括蓮花、華蓋法螺法輪、傘、盤腸、罐和雙魚8種元素。八寶紋飾具有吉祥寓意,所以常繪製於明清時期傳統工藝品之上。

這件琉璃八寶製品的「原產地」是門頭溝區龍泉鎮琉璃渠村窯址位於清代琉璃廠宅院南部。說到琉璃渠,外人曾經一度管這裡叫「琉璃局」。究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元代興建大都的時候。當年,琉璃渠村的位置設置了一座琉璃局,和現在的和平門外琉璃廠、公主墳附近的窯廠一同燒造琉璃。而門頭溝的琉璃局,不僅要往城裡運送燒造好的琉璃成品,還要運送琉璃的原料──一種坩土。專家說,當時運輸過程中會在「外包裝」上寫明「琉璃局」,久而久之也因此得了名。而當地之所以稱這裡爲琉璃渠,是因爲村子地處永定河的出山口,古代至近代經常需要修堤壩水渠引流,曾經村裡有一條寬4米的大水渠,所以得名。

到了元明清時期,琉璃渠窯廠長期爲皇家園林、陵寢等建築提供琉璃製品。紫禁城、天壇等不少地方的琉璃都出自於此,與此次展出的琉璃八寶傘屬於「同一廠家」。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琉璃渠逐漸停止燒製琉璃,只有琉璃的故事依舊在青山綠水間傳誦。

太平鼓講述明清流行舞

「展廳」裡有一件別緻的文物──長得酷似一把蒲扇,「扇面」長73.5釐米,寬56.6釐米。這是永定河文化博物館藏的民國時期太平鼓。

太平鼓自明代起在北京流傳。當時,城鄉民間打鼓者多爲女子和兒童。到了清初,太平鼓更是極爲盛行,百姓逢年過節會擊打太平鼓,以音樂伴奏,邊擊鼓,邊歌舞,抒發期盼歲月平安的願望。到2006年,京西太平鼓更是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