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影視攝製服務機構見證上海電影產業發展軌跡
有一個機構,成立僅僅6年,服務清單數量翻了好幾番,服務經驗也已經輸出到長三角。
上海市影視攝製服務機構,自2014年10月掛牌,就是上海電影產業振興的一個窗口。6年來,無論是服務內容的不斷創新,還是服務模式的成功輸出,都是上海電影產業高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服務 精細高效
文化大都市上海,近代和現代化都市風貌並存,很多劇組都喜歡來上海取景。但在2014年之前,劇組碰到難協調的取景地,也只能一籌莫展。在上海九部委聯合發文提振電影產業之後,重塑中國電影發祥地風采的宏圖大志,被聚焦在了一個小的剖面上——攝製服務。2014年10月,“上海市影視攝製服務機構”(下稱“機構”)應運而生,顧名思義其核心業務之一便是取景地服務。
2014年剛掛牌的時候,由機構認定的上海影視拍攝推薦取景地75家,2016年底迅猛增加到219家,2019年又增加到266家。2020年初步統計,將突破300家。此外,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上半年,機構着力對當時全市16個區的189家取景地進行影像素材的採集並建立信息數據庫,如今,這項工作成爲常態。對想來前期勘景的劇組來說,有了這個數據庫,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不僅是“路過”上海的外地大小劇組需要本地服務機構的幫忙,“上海出品”的重大影視項目,更需要專業的服務。上海獻禮建黨百年的電影《1921》,講述的是百年前首批共產黨人突破國際各股複雜勢力的監控和追蹤,在上海共聚,創立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片中涉及大量的上海景觀,除了到影視基地取景,還需要有很多實景,幾個月來片方申請協調的勘景地,多達四五十個。而上海市影視攝製服務機構統統做到了,做好了。據統計,截至2020年10月23日,機構共受理政策、信息諮詢和協調服務7818件次,其中協調類服務1329件次,項目受理達標率爲100%。
秘笈 大方輸出
精細高效系統化,是上海影視服務的“秘笈”,但上海並不想把它變成“獨家秘笈”。在長三角一體化的大潮下,今年8月1日,在上海國際電影節舉辦期間,上海市影視攝製服務機構與長三角首批17家影視拍攝基地共同宣佈成立“長三角影視拍攝基地合作聯盟”,併發布聯盟成立共識。聯盟落地後,將努力推動長三角地區影視拍攝服務的協同合作與聯動發展,幫助和促進影視工業產業升級,實質性推動長三角地區影視產業的共同繁榮發展。
機構負責人於誌慶在成立儀式上表示,聯盟未來將積極打造五個“一”:構建“一套影視拍攝服務體系”,出版“一本影視拍攝服務指南”,建設“一個影視拍攝信息共享平臺”,形成“一組影視拍攝地評價機制”,組織“一批影視展會集中呈現”。話音剛落,燦星製作《閱讀課》想去紹興魯迅故里拍攝,“聯盟8月成立,9月1日我們就接到了這個協調申請。”工作人員介紹說,“通過聯盟的架構,我們找到浙江省委宣傳部,之後聯繫到紹興市相關單位,解決了這一問題。”被市場證明了的上海經驗,正式開始對外輸出。
創新 文旅結合
“機構的主要服務內容包括政策、信息諮詢和協調服務,這些經過6年的運轉,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模式,也積累了不少的經驗。今年推動新經濟模式,我們機構也在思考有什麼創新:這些取景地都是優質資源,怎麼讓它們和社會、公衆產生聯動?”於誌慶說。
經過調研和頭腦風暴,機構工作人員發現,目前納入“上海影視拍攝推薦取景地”名錄的,往往要麼能體現上海的歷史人文情懷,像大世界、上海歷史博物館,要麼能體現上海的市民文化傳承,比如各類公館、洋房,要麼能體現上海的國際化大都市風貌,像上海中心、上海大都會遊艇公司等。“各類社交媒體上,年輕人都喜歡到了一個特別的地方之後打卡留念,我們這些影視拍攝取景地,天然具備‘打卡地’屬性。”
很快,機構開始向各取景地徵集視頻和照片,再由機構通過抖音、公衆號等新媒體向公衆推介。這些“打卡地”,既有公衆耳熟能詳的公共文化空間、影視基地,也有一些隱藏在小路上的“小而美”。於是,《安家》熱播之後,愚園路被改造成民宿昔舍shehouse的老洋房,經常迎來觀光客;《三十而已》熱播之後,不少粉絲去了劇中的取景地保利·時光裡,在這座徐匯濱江的高檔商場裡,逛逛吃吃。
不僅是劇組找機構協調取景地,一些希望加入或者剛剛加入的新取景地,像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等地方,也跟機構保持着密切互動,希望通過提高公衆知曉度,來促進自身甚至帶動周邊的發展。“上海中心原來有一層樓還沒出租,正好借給劇組拍戲,像趙薇的電影《美男子》、劉詩詩主演的電視劇《流金歲月》、新版《澀女郎》等,都到這裡取景過,現在這層樓名氣也大了,迅速被租賃一空,”工作人員驕傲地介紹說,上海前不久公佈的首批市文藝創作39個重點項目裡,“就有一部電影叫《大城大樓》,就以上海中心爲背景,講述幾個年輕人創業的故事。看到我們的服務,越來越能將上海的文化影視、旅遊觀光、消費經濟串聯在一起,真的很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