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四壯集-傅斯年致王世傑函

今日兩岸普設高等院校,造成大學畢業生素質低落,求職不易,社會問題孳生,希冀傅斯年之輩的人物,針對教育問題,出來振臂一呼。

1937年正值國家多事之秋,「西安事變」促使國民政府安內轉爲攘外,知識分子對國家建設尚未完成,莫不心焦如焚,特別是教育問題。當時傅斯年已將史語所遷到南京,並於1936年春移居南京,隔年兼代中研院總幹事。而且在王世傑就任教育部長前,已經在《獨立評論》發表〈教育崩潰之原因〉、〈教育改革中幾個具體事件〉、〈改革高等教育中幾個問題〉等擲地有聲、切中時弊的文章。

5月18日傅斯年因胡適告知,時任教育部長王世傑因時局複雜,造成心中苦悶,鬱郁不得志。隔日早上他又和北大同學段錫朋字書詒),兩人曾經領導五四運動學生遊行,後者曾是當時全國學生聯合會第一任主席,都是青年領袖中的佼佼者,時任教育部政務次長,襄助王世傑從事教育改革。兩人談完後,傅斯年更加感到憂慮,隔日寫信給王世傑:

念我公入政府四年以來,對外交則力持不屈,以挽狂瀾對內則排拒復古,以拄中流。至於和軫學界策行教育,又專能也。果公不在,誠恐今日各部學校已成私塾。去年日本之威迫,已拊降旗矣。雖歷史上有數明德大臣,正身立朝,何多讓焉,此則千秋自有定論者也。今雖衆聲喧呶,而公道自在。敬冀屏除倦怠,匡際艱難,國家之幸也。昨本擬請蔡(元培)先生出席中政會,書此主張,書詒兄 以爲不必。又雖走陳意願而未得便,謹奉旨以達。

可謂對王世傑寄以厚望,希望他在國難當前,堅守崗位,傅斯年和他中研院同事,一併予以大力支持。此實緣自王世傑於1933年4月21日,繼朱家驊接任教育部長。時在九一八事變之後,各校師生愛國運動之餘,多未能安心教學或讀書,學潮時起,鼓動政府提早抗日。王世傑上任後,馬上採取整頓措施,首先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接着謀求中央及地方教育經費的獨立,使國立各校不再欠薪,安定教員的生活;停辦水準過低的學校,嚴加考覈、整頓;加強推行國語注音符號,促進國語統一運動;提倡科學、醫療、藝術及體育等專門教育,以期各方平衡發展;早在七七事變前,即密令各有名大學預作往後方準備,故日後各校內遷,得以損失減少,並迅速復課;督導故宮博物院將珍貴古物先由北平遷往南京,以至日後輾轉從湖南遷入四川,由於籌備既早且密,古物均得保全無損。

以上這些措施,不但使得教育界恢復秩序,並爭取到四年多的建設,與準備遷往大後方,對往後在抗戰期間教育命脈的保存,學界與文物得以維護,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王世傑一生步入高峰的轉捩點。可見當時的知識分子上下一心,共赴國難的決心。就像于右任挽傅斯年:「是子路,是顏回,是天下強者;爲自由,爲正義,爲時代青年。」今日兩岸普設高等院校,造成大學畢業生素質低落,求職不易,社會問題孳生,希冀像傅斯年之輩的人物,針對教育問題,出來振臂一呼。(原件正在舊香居墨韻百年‧抒寫臺灣」名人信札手稿展,展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