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多久,看吃飯就知道?壽命長的人,吃飯一般有這5個特徵

劉大哥今年52歲,最近一個多月總是感覺胃脹、沒胃口,吃不下飯。

在這之前他一直身體不錯,菸酒不忌、吃嘛嘛香,從來沒去醫院做過檢查。

但這次症狀持續的時間有點久,且越來越嚴重了,所以他抽了個時間去醫院檢查。沒想到,在胃鏡、腹部CT等一系列檢查下,他被查出了胃癌伴隨肝轉移,也就是胃癌晚期。

這讓他難以接受,怎麼好好的就胃癌晚期了?

一、百歲老人都有一個共同點:腸道堪比年輕人

說到腸道功能異常,大家的第一反應肯定是會影響消化系統。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和肥胖、代謝紊亂、癌症、抑鬱症等多種健康問題存在相關性,甚至還會影響人的預期壽命。

2023年4月,我國廣西科學院大健康產業研究院王帥、羅偉飛等研究人員在《自然》子刊上發表了關於百歲長壽老人腸道微生物羣中可能和長壽有關的特徵的論文研究。

研究人員對1575名受試者的腸道微生物羣數據進行了分析,其中包括297位百歲老人。分別將受試者分爲20~44歲、45~65歲、66~85歲、90~99歲以及100~117歲5組,用長壽老人的腸道菌羣對比另外4組。

結果發現,受試者的腸道微生物組有4種不同的腸型,其中百歲老人有獨特的腸型特徵,是一種擬桿菌屬和大腸桿菌–志賀氏菌屬的組合。而在另外4組中,只有其中一個菌屬沒有組合。

百歲老人的腸道微生物有和年輕人相似的特徵,這些可能有助於健康老齡化和長壽。且長壽老人的腸道微生物羣表現出的菌屬多樣性、有益菌主導性,有助於抵消隨着年齡增加而帶來的疾病和衰老,讓老年人更有機會獲得長壽。

正常的腸道菌羣環境可刺激免疫反應和物質代謝,讓腸道內的生態一直處於穩定狀態下。當腸道菌羣失衡,會增加多種疾病的發生風險,這幾種很常見。

1、肥胖

腸道菌羣失衡會引起代謝紊亂、脂質積累等,增加肥胖的發生機率。

2、胃腸道疾病和癌症

多項研究發現,腸道菌羣容易導致腸易激綜合徵、胃癌、結直腸癌的發生風險增加。

3、糖尿病

有研究發現相較於健康人,2型糖尿病的患者腸道菌羣內一些菌羣的豐富度會明顯增加,其他菌羣的豐富度則會明顯降低。

4、肝病

腸道菌羣和免疫系統、其他類型細胞會產生多種相互作用,一旦菌羣失調容易引起肝臟脂肪變性、纖維化、炎症,增加多種肝臟疾病的發生率。

二、吃飯時有這5個特點的人,多半會長壽

腸道的健康關乎長壽,而飲食與腸道健康有着莫大的關聯,如果你吃飯時有這幾個特徵,多半能吃出長壽。

1、適量進食

不暴飲暴食,懂得控制食量是對長壽非常重要的一個細節。長期過量攝入食物,會給胃腸道、肝臟以及腎臟都帶來較大的負擔,還容易導致身體肥胖。

日常吃飯建議保持在7~8分飽即可,兩餐之間有飢餓感可適當吃點水果充飢。

2、飲食均衡

長壽之人飲食一般都講究均衡和多樣化,包括各種營養元素的物質,注重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碳水以及脂肪等元素的攝入。平時經常吃豆類、魚類、瘦肉、蔬菜、水果、堅果、奶類等,平時不挑食,講究營養搭配。

3、三餐定時

胃部是具有節律性的器官,規律的進食可讓它們也保持規律性,提高消化效率。規律的進餐還能維持血糖穩定,避免讓血糖波動過大。

總之,規律的進餐讓身體的代謝處於穩定的狀態,不容引發肥胖、糖尿病等代謝類疾病。

4、細嚼慢嚥

細嚼慢嚥將食物充分咀嚼後嚥下,可減輕胃腸道的負擔。如果吃飯狼吞虎嚥的話,腸道還沒來得及分泌酶液食物就下來了,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等問題出現,時間長了還容易引起便秘、肥胖等問題發生。

5、飯後無不適

健康的人在吃飯後不會有腹脹、腹痛以及腹瀉等問題,如若經常飯後有不適感,則要警惕是消化系統功能出現問題引起。某些嚴重疾病早期也可能會表現以上症狀。

三、研究發現:這樣吃飯,比同齡人多活6年

“吃”對於我們的健康而言非常重要,雖然每天都在做,但不見得每個人都做得對。近期有一項研究指出,通過簡單改變飲食結構或可幫助延長壽命。

2024年7月,《美國臨牀營養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評估了中國、法國、德國、英國、美國、伊朗、挪威的飲食習慣,分析15種食物攝入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

結果發現,大部分國家的飲食習慣爲穀物攝入量少、蔬菜/紅肉攝入中至高等、水果適中、堅果/魚類/堅果攝入量少、精緻穀物/加工肉攝入較多。

在針對我國飲食結構的調查中,國人在40歲時開始改掉典型的中國飲食模式,轉變成長壽優化飲食,男女性預期壽命分別會延長6.3/6.2年。如果從20歲開始調整的話,壽命則會增加6.5~7.1年。

而長壽飲食模式包括幾個措施:

另外,研究還發現,無論處於什麼年齡段的人、原先是什麼飲食模式,只要從現在開始改編成上述的飲食模式,都能延長預期壽命。

腸道健康不僅會影響消化系統功能,還與多種疾病的發生以及預期壽命存在直接關係,日常一定要多關注腸道健康,發現異常及時就醫。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