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羣衆的生活更得實惠、更有溫度 三明醫改的惠民密碼
福建三明的醫改經驗正被各地因地制宜借鑑。以醫改爲突破口的三明,走出了一條爲羣衆救命、治病、促健康的改革之路。
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秘書處、國家衛生健康委7月6日在福建三明召開新聞發佈會,國家衛生健康委體改司司長許樹強在會上指出,三明市統籌推進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破除以藥養醫機制,探索建立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運行新機制,爲全國醫改樹立了榜樣。
三明的醫改之路,究竟有怎樣的惠民密碼?記者日前來到三明實地採訪。
2015年,家住三明市沙縣夏茂鎮坡後村的黃爺爺得了尿毒症,一年做了75次透析治療,總花費5.7萬元,個人支付2.2萬元。這對黃爺爺一家來說,是筆不小的數目。隨着三明市醫改深入推進,“看病貴”難題被破解。2020年,黃爺爺做了224次透析,總花費4.9萬元,自付僅2700元左右。
在三明,始於2011年的醫改,讓老百姓有了獲得感:原來幾百元的藥品現在只需花幾元,一些藥通過村醫免費送到村民手上;原來得了病要到市裡醫院排隊掛號,現在附近的社區醫院、鄉鎮衛生院也有大專家坐診,羣衆可以不定期參加免費體檢;社區醫養結合中心爲60歲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費棋牌室、健身房;不便出門的患者能夠享受醫生的上門診療服務……醫改,讓羣衆的生活更得實惠、更有溫度。
提起醫改前後的變化,夏茂鎮中心衛生院院長曹清水感受頗深。幾周前,醫院來了一位急性心梗患者,心跳隨時可能停止,經轉診搶救成功。“要是在以前,沒有轉診的機會,可能只能眼睜睜看着他離去。”曹清水說。
2017年年底,三明市的12個縣(市、區)全部建成總醫院,鄉鎮衛生院作爲總醫院分院,由總醫院全面接管,各分院在行政村設立公辦衛生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總醫院之間實行一體化、規範化管理模式,總醫院能夠通過電話、網絡視頻等對基層進行救治指導,同時,救護車及時趕到,將患者轉至大醫院。據瞭解,目前三明市急危重症患者搶救成功率已達96.88%,患者住院總死亡率爲0.03%。
三明醫改以羣衆健康爲中心,既“救命”,也着眼於“治病”“防病”。在富文社區醫養結合衛生服務站,張昌林醫師和同事爲不少羣衆解決了求醫看病的“急難愁盼”。遇到有需求的患者,他們會提供上門診療服務。
2016年8月,新世紀以來第一次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召開,“健康中國”上升爲國家戰略,三明開始了“治已病”和“治未病”並重的改革新探索,努力讓老百姓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
爲此,三明以公共衛生機構改革爲抓手,建立醫防協同融合新機制。總醫院設立醫防融合辦公室,負責普及健康知識、加強健康管控、推進健康干預等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實現縣、鄉、村三級公共衛生業務縱向連貫、銜接。
患有糖尿病的劉阿姨常到社區衛生服務站拿藥,每次她都能有“意外收穫”――免費健康大講堂、免費體檢活動、免費贈藥……
爲推動危險因素早發現、早干預和慢病患者早治療、早管理,三明對已確診的6類慢性病患者免費提供39種基本藥物,截至目前,累計供藥123.05萬人次,價值2404.7萬元。
沙縣總醫院院長謝顯金形容這項工作是“小投入,大產出”。“我們現在不僅是治療,而且要進行健康促進工作。讓老百姓吃藥不是目的,少得病、不得大病,身體健康纔是最大平安。”
“醫院近一點、就診流程簡單點、醫生專家多一點、自付費用少一點。”這是老百姓最熱切的期盼,三明正努力通過醫改實現。
據三明市副市長張元明介紹,自2011年醫改以來,羣衆的健康水平不斷提高,三明市的人均預期壽命由2010年的75.29歲提高至2020年的80.02歲;羣衆看病負擔明顯減輕,2011-2020年,城鎮職工醫保住院患者次均費用實際報銷比例由72.26%提高到75.02%,城鄉居民醫保住院患者的這一比例由46.25%提高到67.56%。
福建省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黃如欣說,未來將不斷提升和推廣三明經驗,以羣衆滿意度爲衡量標準,進一步提升羣衆就醫防病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