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潤焦惠民的焦作“密碼”
2014年12月12日,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建成通水,這不僅標誌着我國南水北調邁進新時代,也開啓了我市“南水”潤焦惠民的新紀元。
通水十週年,看懷川之變,成績斐然。
十年來,我市水利、市南水北調中心、市城管等各有關部門和各縣(市、區)緊緊圍繞確保南水北調“三個安全”,讓更多焦作人用上用好南水北調水這個“同心圓”,同心築夢,並肩追夢,攜手圓夢,工程運行安全平穩,供水量穩步增長,水質穩定達標,取得了巨大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截至12月1日,我市累計使用南水北調水量6.76億立方米。2023-2024年度供水量較第一供水年度300萬立方米增長了約35倍。我市南水北調配套工程6條輸水線路全部建成,焦作市區、溫縣、博愛縣、武陟縣、修武縣城區均用上了南水北調水,受水人口約160萬人。
爲尋找“南水”潤焦惠民的焦作“密碼”,大雪時節,記者奔赴我市各相關部門及受水區採訪發現,如此亮眼的成績,是我市各相關單位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及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從守護生命線的政治高度,切實維護南水北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換來的,是各相關方大力發揚南水北調精神,積極踐行以人民爲中心發展理念,堅持爲受水區羣衆辦實事、辦好事,勠力同心幹出來的。
“三個安全”護航
“南水”潤焦作
南水北調工程事關戰略全局,事關長遠發展,事關人民福祉。十年來,我市各相關單位始終牢記囑託使命,堅定不移把南水北調“三個安全”政治責任扛在肩上,落實在行動上,守護好南水北調水資源“生命線”,爲“南水”造福焦作人民提供了堅強有力保障。
防洪影響處理工程事關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安危。我市對此高度重視,市政府成立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大力推進工程建設,自去年1月開工以來,已完成工程建設任務60%以上,全市工程建設進度安全高效。
我市在全省成立了首家南水北調中線乾渠市級河長辦公室,壓實市、縣、鄉、村四級河長職責,自南水北調河長制推行以來,南水北調四級河長共開展巡河3萬餘次,其中市級河長巡河20次,巡河率達到100%,南水北調中線水質長期穩定在Ⅱ類水以上。
爲確保南水北調中線乾渠安全度汛,我市與幹線管理單位形成了防汛組織體系互嵌、防汛搶險物資互用、防汛信息聯通互享、防汛預案條塊互融的防汛聯動機制,並肩成爲國家工程安全的堅實力量。
爲全力築牢配套工程安全防線,我市每年都定期開展南水北調配套工程設施設備巡視巡檢,制定工程度汛及應急搶險預案,持續組織開展年度防汛搶險、消防防火、藻類防控、備用水源切換等大型實戰演練和業務培訓,提升本領素質和應急處理能力。
南水北調是惠及億萬百姓的民心工程,保證飲水安全尤爲重要。我市大力推進配套工程保護範圍劃定,涉及4縣5區的南水北調供水配套工程管理和保護範圍標識標牌埋設安裝項目全部建成。同時,嚴格落實水源保護區保護規定,制定水源保護區規劃,加大整治力度,嚴把項目審批關,加強水質監測,保障供水和水質安全。
標準化規範化建設是南水北調工程運行“安全、優質、高效”的重要保障。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南水北調配套工程“焦作運管模式”,採取專職、兼職相結合管理方式,成功創建了“雙巡+”保護機制,在運行管理、調度管理、巡視檢查、維修養護管理、安全管理、其他管理等6個方面,制定了48項管理制度;2023年11月起,實行“三清單”“兩方案”監督檢查機制,形成配套工程安全生產閉環管理;從今年7月1日起,我市對各縣級南水北調辦事機構實行配套工程縣級管理所及縣域末端管理站委託管理新模式,由市級調度中心“一管到底”變爲統一調度、屬地管理、分級負責,提升了配套工程的管理效能,保證了配套工程的安全運行。我市還一體推進府城泵站數字孿生試點和運行管理標準化試點建設、配套工程沿線運行管理設施提升項目建設,持續擴大南水北調水資源效益。
城鄉織水網
惠及更多焦作人
爲滿足城鄉居民對南水北調優質水源日益增長的需求,我市大力實施農村供水“規模化、市場化、水源地表化、城鄉一體化”戰略,通過“新建改建擴建水廠,延伸城市供水管網”等措施,着力構建城鄉供水“同源、同質、同服務”的新格局。
一方面,通過改造提升市城區蘇藺、府城兩座南水北調水廠,謀劃新建一批管網工程,推動供水管網向市城區208個村延伸供水,建成後年供水量約7000萬立方米,可惠及35萬農村人口。
另一方面,謀劃了總投資28.47億元的十大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惠及全市52個鄉鎮1128個村。目前,已建成運行武陟縣自來水廠、修武縣幸福水廠、博愛縣引丹水,年供水500萬立方米,受益農村人口8.66萬人。
爲加快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不斷滿足人民羣衆的供水需求,我市積極推進南水北調25號口門泵站建設。泵站建成後,可向孟州市自來水廠、沁陽沁南水廠、溫縣祥雲鎮中心水廠供上南水北調水,不斷擴大南水北調水覆蓋範圍。
25號口門泵站工程正在積極準備通水試運行,通水後可實現年供水3650萬立方米、新增受益人口55萬人,進一步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
記者 原文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