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教授:孩子能考上清華覈心原因是智商

能考上清華核心原因不是努力,是智商。這話出自清華大學王晶教授之口。據@新華視點報道,家庭教育專家、清華大學教授王晶對清華五百個學生的家庭教育深入調查發現,這些孩子能考上清華的核心原因並不是家庭背景、個人努力程度等,而是他們的平均智商在129至131之間。“大家要承認個體差別。這樣才能實現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讓孩子成爲他自己。”

據微博簡介,王晶教授是家庭教育專家,清華大學出版社研究員北京舞蹈學院客座教授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家庭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顧問。據瞭解,早在3月的一次講座中,王晶教授就提到了類似觀點。她指出,人的智商生來就不同,所以苛求孩子都達到優秀是不現實的。(北京晚報)

該微博被衆多媒體轉發,並引發網友激烈討論。

綜合新華視點 觀察者(www.guancha.cn 5月21日)

有話要說】

核心還是戶口

@up-against-the-wind:核心不是北京戶口嗎?

@我家左左有點二:首先,你得一張卷子一個標準一條線,然後再來扯什麼智商這些,智商再高也敵不過京城優勢高。

@喜歡睡覺0000:所以智商高的才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vinW:那好歹也要找500個北大學生驗證下智商這個變量影響度啊。如果智商都這麼高,那還是要拼努力和背景的。俺的觀察是:少數高過130完全憑智商上清華簡單,120的還得努力,120以下的可以靠北京戶口。

@人可老:魯迅先生說:“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工夫都用在讀書上的。”因此,一個人的成功,努力勤奮是主要的,而不主要是智商。

先天差異不承認不行

@符喜悅:贊同,聰明是天生的,無論怎樣學都學不來。才智卻可以通過努力學習而獲得,不聰明的人也可以擁有才智,只要有毅力,堅持不懈,奮鬥到底。

@阿七阿奇阿奇:說的是真的,可是很多人不願承認。

@Jyx星:說實話,作爲高中生深有體會。同樣地去網吧逃課打籃球,我400多,同學近600。

@詩之寒離:其實這個結論也蠻中肯的呀。因爲120到140之間是聰明者的範圍,不到天才,也比一般人聰明一點。正常要考上清華,需要勤奮也需要一點聰明吧?但凡事都有例外,她也沒說絕對。

@away:從古至今的教育就是“勤能補拙”,不管承認不承認,勤補不了拙。智商決定你能達到的最終高度,勤決定了你能多大程度上接近這個高度。先天差異不承認不行。

@南有鹿瞳:正視自己,永遠比抱怨外界更重要。當然智商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另外個體確實應該明白自己的長短處,也不是人人都必須要上清華纔能有前途

“上清華靠智商”是否本就是常識

@楊興東:“上清華靠智商”只是說出了教育常識。諸如清華一類的名校很難成爲大多數孩子都能達到的目標。那麼,家庭教育除了關注這些,更需要關注的則是如何“讓孩子成爲他自己。”在成長的道路上,各種挫折與磨鍊可以說無處不在,當孩子達不到名校目標時,他們能否有勇氣信心坦然面對社會挑戰,也正是家庭教育的關注重點。

@陳廣江:在教育不公頻頻刺痛社會神經的情況下,“智商論”註定難以說服大衆,遭到質疑乃至炮轟並不難理解。我們能舉出很多例子證明,很多孩子考上清華是多年苦讀的結果,很多人是通過“特殊途徑”上了清華……“考上清華的核心原因是智商”的結論能站住腳嗎?

@毛建國:要想取得好成績,智商和努力一樣都不能少。而且,一個現實是,人與人的智商區別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經常聽到有人感慨,現在的孩子比過去聰明多了,他們的起點就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終點。因此,一味擡高智商作用,只講智商不講努力,這本身就是反智主義的體現。

@憶舊彌新:智商差異在於愛因斯坦和你,而又並非因此否認了努力奮鬥意義。智商是無法決定,但人生不由智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