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佛像遭"毀容式"修復 濃豔畫風不堪入目
近日,網友@許鑫NixUx在某社交平臺上發佈了一組對比圖,反映了四川安嶽石窟佛像被重繪的情況。該網友指出,安嶽地區的石窟佛造像大多建於唐宋兩朝,現在卻被當地文物部門“修舊如新”,古樸、渾厚的佛造像被刷上了一層彩漆,奼紫嫣紅。佛像原本的造型、髮飾、衣品紋絡及莊嚴感也蕩然無存,被網友稱爲“毀容式修復”、“農家樂審美”。
文章一經發出,隨即在網上引發熱議。不少網友對此情況深表痛心,紛紛在網上留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隨着事態不斷擴大,有媒體根據發佈該組照片網友所提供的線索,聯繫到了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安嶽當地人士瞭解情況。該人士透露,據其向文物局求證,該尊摩崖造像的修復確實發生在安嶽縣,具體地點爲峰門寺,現屬省級文物。但該造像遭“彩妝”一事並不發生於最近,而是發生於上世紀90年代,當時該文物還未登記爲省級文物。據該人士覈實,“彩妝”是上世紀90年代當地老百姓的自發行爲,當時文管所所長得知相關消息後,立馬帶人阻止,所以只有幾尊佛像上了彩。
安嶽縣文物管理局8月5日下午對此事進行了迴應,工作人員表示:網友曝光的這尊摩崖造像位於安嶽縣峰門寺,而峰門寺位於安嶽縣高升鄉雲光村,相關造像開鑿於南宋,現存摩崖造像3龕23尊,於1988年列爲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列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從該造像題記來看,該造像歷史上經過了多次重繪和培修。1951年土改時期,峰門寺廟宇被拆除。而該造像之所以變成現在大家所看到的這個模樣,是在1995年6月,當地羣衆自發捐資,對峰門寺進行培修。由於缺乏文物保護意識,羣衆聘請工匠對龕內造像進行重繪。時任縣文物管理所所長知曉該情況後,立即趕赴現場,發現主尊造像已被重繪,便立即予以制止,並進行文物保護宣傳。其餘造像未被重繪,至今仍保持原貌。此外,在安嶽縣文物管理部門對峰門寺等文物進行看護之後,近年來,相關摩崖造像未出現重繪現象。
安嶽摩崖造像事件被曝出後,最先曝出此事的微博網友又發佈了另外的粉絲投稿,該投稿粉絲稱位於四川廣安金鳳山摩崖造像也經歷了“毀容式”修復。
四川廣安金鳳山摩崖造像修復前後對比圖
該網友稱,自己照片的拍攝地位於四川廣安金鳳山摩崖造像,具體位置位於廣安市白塔渠江大橋附近,該造像名爲“水月觀音”,高3.68米,因背倚假山夜月,垂眼俯瞰渠江江水而得名,是南宋時期的石刻藝術傑作,距今已逾千年,但神態依然逼真。
據其走訪,該造像近年來幾乎每年都在重修,是民間羣衆的“自發行爲”,翻修規模不小,而上圖中的水月觀音,從圖片右側(塑像左側)的鏤空背景可以看出,就是同一遵塑像,而後來圖片中多出來的塑像右手臂,則是當地羣衆修繕時粗糙補上去的。在該投稿網友看來,“修復造像是善男信女集資自發行爲,出發點和心意都是好的。在善男信女看來,重新翻修是一件功德,只是技術水平不夠,昨天我與看護造像文物的爺爺奶奶溝通,他們也很虔誠,認爲自己是在保護文物。”
8月7日,當地相關部門針對此事作出迴應。廣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稱,金鳳山摩崖造像(水月觀音)修建於宋代,位於渠江東岸奎閣街道石橋村金鳳山岩上,造像共2龕,文革期間損毀十分嚴重。
1983年,該造像被確定爲廣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3月,當地信佛羣衆自募資金擅自對該造像的殘缺部位進行了修補,並塗上了紅、藍、青三色油漆。同時在文物保護單位附近擅自新建了部分佛像。廣安縣文物管理所發現此情況後,多部門派出人員進行現場調查,落實了一名文保員進行日常看護管理。2015年,當地信佛羣衆對文物保護單位附近自建佛像部分進行重繪,以致佛像至今色彩豔麗。
目前,廣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社會事業局已對現場管理人員進行了嚴厲批評教育,並另外落實了一名專職文物保護人員,加強日常巡查管理。
下一步,該局還會進一步梳理文物管理漏洞,完善保護措施,杜絕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圖爲廣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社會事業局發佈的聲明
國內文物修復現狀不容樂觀 缺乏專業知識普及和監管
對於歷史遺蹟特別是建築物方面,國際上通行的修復原則是“以舊補舊”,即在文物原有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的原貌,根據文物本身的年代及主要組成成分進行合理的恢復與修繕。
廣安金鳳山其他被重繪造像
但目前國內文物修復的現狀並不樂觀。原因一方面是由於修復工藝、修復人才的缺失與斷代,以及用人制度的僵化。這使得很多有着傳統文物修復技術的工匠無法真正參與其中,而一些工人則未經系統培訓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進行修復工作。
除此之外,缺乏對文物遺存狀態的動態調查和記錄,也是導致文物被破壞的原因。很多文物處於荒山野嶺,且點多面廣,這使得保護工作變得尤爲艱難,讓很多盜取者有了可乘之機。另外普通民衆對文物知識匱乏,對於文物價值的認知有限,有時甚至“好心辦了壞事”。
國外也驚現“毀容文物” 卡通造型令人哭笑不得
《戴荊冠耶穌》由西班牙19世紀著名畫家埃利加斯·加西亞·馬丁內斯所繪,收藏在西班牙東北部小鎮博爾哈鎮的桑圖亞里奧·德·米塞里科迪亞教堂的壁畫。該畫系由於其畫筆細膩,人物傳神,多年來一直被當地居民視爲無價之寶。直到2012年,一位“熱心”的80多歲老奶奶未經教堂同意,就擅自展開了修復工作...左爲修復前,右爲修復後。
馬德雷拉古堡建於公元9世紀,位於西班牙西南部城市卡迪茲。上千年以來,古堡輪番受到摩爾人與基督徒的猛攻,加上大自然風雨的侵蝕,只剩下了斷瓦頹垣。但由於其珍貴的歷史價值,1985年,西班牙政府將其列爲文化遺產。然而,時間和戰爭都沒能摧毀的古建築,最終還是毀在了“裝修工人”手裡。工人們直接在磚頭的縫隙中抹上了水泥……最終,這個修復被歷史文物學者評爲:“史上最差修復工程”。
聖喬治是基督教的殉教聖人、屠龍拯救弱小的勇者,在整個基督教世界都有信徒膜拜。因爲來訪的朝聖信徒絡繹不絕,鎮上的老教堂希望可以翻新聖喬治雕像的面貌,於是委託當地工藝老師修復教堂內一座16世紀的聖喬治雕像,然而...
如何加強文物保護 讓更多人欣賞到真正的歷史文化?
文物的破壞幾乎是不可逆的,所以修繕首先應當聽取專家的建議,盡全力修復成原貌,或者就地保護起來,保證文物不再被進一步破壞。而想要做到這些更需要當地民衆提高自身意識和文化修養,形成保護文物的共識。
其次,遊客應當樹立正確觀念,提高自身文化素養。文物被塗抹成這樣從某種角度而言也是一些管理者想要“投其所好”,認爲原汁原味的文物並沒有遊客想象中的那麼美觀。
再者,廣大媒體應當加強對文物保護的報道,形成正確的文化導向,幫助人們樹立保護文物的觀念。
人們總說匠心精神,《我在故宮修文物》有這樣一句話:“一生做好一件事,沉靜不虛浮,對前人有敬畏心,對後人講傳承。一輩子雖短,只與熱愛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