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罹罕病腹脹又狂拉 打噴嚏「肚子、陰道竟滲出糞水」

▲女罹罕病腹脹又狂拉,一打打噴嚏或咳嗽,肚子就滲出糞水。(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一名40多歲女性幾年前持續腹脹、拉肚子,起初以爲是腸躁症,服藥時好時壞,歷經一年多才確診爲發炎腸道疾病克隆氏症」,接受類固醇等治療,但小腸仍不斷髮炎,一寸一寸地潰瀾手術效果也有限,最後小腸多次穿孔潰瘍,竟在下腹部皮膚造成三處廔管,只要咳嗽、打噴嚏,腸道里的糞水竟然循着廔管直接從皮膚、尿道陰道滲出來。

另一名郭先生10歲開始飽受排便問題困擾,不時想上廁所卻只拉一點點,後來演變成便意一來停不住,每天腹瀉10幾次,。嚴重腹痛讓他學期超過一半的時間都在住院耗時5年才被確診出罹患克隆氏症,爲全臺第9例確定病例,嚴重的肛門廔管造成爛瘡,讓他必須墊上紗布才能出門。

克隆氏症患者除了腹痛腹瀉,小腸一寸一寸會發炎潰爛,近乎柔腸寸斷,部分症狀嚴重患者甚至出現糞水隨着尿道、陰道、皮膚廔管滲溢出體外慘況臺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翁昭旼理事長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是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所引起,依發炎分佈形態、侵犯腸壁程度,可分爲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症狀與大腸激躁症類似,因此常被忽略。

翁昭旼分析全民健保重大傷病檔案,發現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從1998年到2013年,短短15年間便上升26倍,且人數持續攀升,以2001-2015年具重大傷病卡患者3806人估算,現今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約22,000人,目前確切病因不明,推測和飲食逐漸西化高脂高糖飲食)以及環境衛生改善有關。

醫師指出,克隆氏症容易和腸躁症搞混。(圖/記者趙於婷攝)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副院長吳登強也指出,依據國外先進國家經驗,與衛生環境的關聯性最爲明顯,環境衛生越進步,盛行率就越高。吳登強表示,老一輩的人總說不乾不淨、吃了沒病,食物掉桌上、地上,撿起來拍一拍沙塵還是可以吃,看似不衛生,但其實背後卻有幾分腸道保健道理,因爲腸道微生物系統與免疫力息息相關,透過日積月累的免疫力訓練,免疫系統纔會逐漸成熟。

早期國內發炎性腸道疾病病例相當少,但近幾年確診人數越來越多,吳登強預估,在10至20年之後,全國發炎性腸道疾病病患將高達幾10萬人,盛行率直追歐美國家,但絕大多數民衆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的認知仍有不足,以致延誤就醫。

吳登強指出,以該名四十多歲的女性爲例,在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時,以爲只是小毛病,只在住家附近的診所就醫,確診後才知道小腸已經爛了一大半。他強調,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均已就醫一年多,這也顯示第一線內科、家醫科醫師對於這類疾病的認知及警覺性仍不夠。

吳登強提醒,此類疾病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發病年齡層大多在20-40歲左右,但確切原因和根治方法目前還需要醫學研究,只能靠生物製劑穩定病情,因此若「貧血、發燒
、血便、腹痛和腹瀉」等狀況持續3個月以上,如廁時想拉卻拉不出,或是便意來得又急又快,想忍卻止不住腹瀉,就要當心是否發炎性腸道疾病上身。

另外,2016年、2017年臺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分別推出「病友手冊」、「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臨牀治療指引,2017年6月還引進了在國外施行多年的「方便卡」,如有病友手持「方便卡」,代表如廁需求緊迫,呼籲社會大衆友善禮讓如廁空間。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