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的老時光 典像溼版攝影工藝

火棉膠時沾黏的灰塵、顯影過程產生的不規則紋路或斑點,造就溼版攝影獨一無二的個性。(圖/曾信耀攝)

數位化的時代,拍攝一張照片僅需不到一秒的時間,很難想像160年前拍照是多麼浩大而隆重的事。位於駁二大義倉庫的「典像溼版攝影工藝」重現傳統攝影的精髓,使用「火棉膠溼版攝影」及「古典印相法」,爲凝結的瞬間注入永恆的溫度,重新找回從影像得來的感動。

老派,越新潮

郭建良從傳統賽璐璐底片接觸攝影,數位化多年後又走回古典攝影。(圖/曾信耀攝)

1851年,英國人費迪域史葛・阿切爾(Fredrick Scott Archer)發明溼版攝影,改良銀版攝影不易保存的缺點,曾在歐美風行30年。「典像溼版攝影工藝」的郭建良,原本在臺北經營照相館,隨家人搬遷高雄機緣下接觸到古典攝影術,深深着迷,找網路影片自學,不斷實驗探索,甚至親赴香港學藝,透過溼版攝影,郭建良找回拍攝的樂趣,在駁二開設工作室,希望留下傳統攝影技術,讓更多人體驗攝影的本質。

二樓爲專業攝影棚暗房,也是體驗溼版攝影的空間。(圖/曾信耀攝)

溼版攝影從製作底片開始,先將加入溴化物碘化物的火棉膠,塗於玻璃金屬板表面,淋上硝酸銀,讓板子上形成碘化銀感光層,在暗房放入片匣,製作好的底片要把握時間拍攝,拍攝完成立刻進行顯影、定影和水洗,等待風乾後再上保護漆,底片完全乾燥以前需完成感光、曝光、顯影等成像手續,所以命名溼版攝影,又稱爲火棉膠溼版攝影,可說是維多利亞時代的拍立得相片

溼版攝影考驗攝影者的耐心與技術,藥劑、溫度與時間掌控都影響成像結果,每一次快門都存在不可預測性,每張照片都獨一無二,可保存百年而不變質。在這個即時影像的快拍時代,越稀有、越珍貴,溼版攝影照片呈現的古典韻味,是數位後製無法取代,對於連膠捲底片都沒碰過的年輕世代,在古老的蛇腹相機前留影,參與底片變影像的過程,無疑是最Chill的體驗,也吸引越來越多國內外年輕人嘗試。

工作室內展示大型蛇腹相機,可看到店外的景象,瞭解針孔成相的攝影原理。(圖/曾信耀攝)

結合傳統與現代

古典印相法又分爲藍曬法凡戴克棕法和鹽印法,根據使用的藥劑呈現出不同影像效果。(圖/曾信耀攝)

對比技術門檻高的溼版攝影,古典印相法更容易運用於現代生活,即使沒有暗房,也能使用藥劑沖洗出自己拍攝的數位照片。

古典印相法是指150年前沖洗照片的方式,攝影術發明後,大量運用在印刷及藝術創作上,根據使用藥劑的不同,又分爲藍曬(Cyanotype)、凡戴克棕(Van Dyke Brown)和鹽印(Salt Print)等。古典顯影的迷人之處,是操之在我的獨特性,刷上感光劑筆觸藥水劑量、太陽或紫外線下曝光的時間決定成像,仔細操作每個步驟,手中逐漸浮現畫作般的影像,把熒幕冷冰冰的數位照片變成掌心上的溫潤質感

火棉膠溼版攝影及古典印相體驗

拍好的照片需把握時間進暗房顯影,一切動作都在底片保持溼潤的情況下完成。(圖/曾信耀攝)

「典像溼版攝影工藝」提供溼版攝影及古典印相的體驗課程。

溼版攝影全程重現古典攝影術,拍下一張永流傳的經典。首先選擇底片載體,若使用鋁板、黑玻璃等不透明材質爲底片,能得到一張無法複製的正片,拍在透明玻璃上則是負片影像,可透過古典印相法轉印照片。

郭建良在攝影棚熟練地塗上火棉膠製作底片、測光、操作蛇腹相機,按下快門的瞬間,被攝者的神態凝結於鋁板上,無法修片,不能重來。由於溼版攝影需長時間曝光,最大考驗就是憋氣數秒不動,連眨眼也不行,在輕輕搖晃的藥劑中逐漸浮現出影像,有種捧着藝術品的療愈感。

古典印相體驗可依照喜好的成像顏色選擇藥劑,從手機中挑選一張喜歡的數位照片,轉印成負片,在有厚度的紙張上,使用海綿刷,均勻而輕柔地刷上藥劑,吹乾後將底片放置在感光紙上,利用紫外線燈箱照射曝光,水洗定影后再塗布一層蜜蠟保護,全程可自己動手,創作屬於個人的影像回憶,充滿樂趣和成就感。

「自己的照片,自己洗」古典印相法的每個步驟都可以自己完成。(圖/曾信耀攝)

典像溼版攝影工藝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大義街2號C6-2倉庫

電話:(07)521-9139

時間:週一~週四11:00-19:00,週五~週日10:00-19:00。週二公休

(本文摘自《Takao樂高雄》2020/11 NO.11)

《Takao樂高雄》2020/11 NO.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