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噶瑪蘭!從觀察雁鴨到踏查古道 用行腳填滿歷史足跡 吳永華田野紀事裡的初心
念念噶瑪蘭!從觀察雁鴨到踏查古道 用行腳填滿歷史足跡 吳永華田野紀事裡的初心。(圖/財訊提供)
吳永華俐落地爬上最底層那根橫躺的樹幹,雖然是橫放着的漂流木,也比人高出10公分以上。他坐下來興奮地說:「我大概超過40年沒爬樹了吧。」話剛說完,只見他又一攀一蹬,跳到樹堆最上面。
這裡是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堆放漂流木的地方,一大片超過半層樓高的檜木,50公尺外就可以聞到飄散而出的香味。《財訊》報導指出,這一堆累積了從山上衝刷下來的漂流木,作爲國家資產被擺放在這個因爲伐木時代結束而停業的羅東林場一隅。
根據《財訊》報導,去年12月剛發表《鬆欏之味:日治時期羅東林場紀事》的自然史作家吳永華說:「我希望一年可以出版1本,就像寫日記一樣,1年留下1本紀錄。」這是他將近50本關於「宜蘭學」的最新著作。他指着園區交錯的鐵道說,這是通往「桃色之夢」(他的自然史3部曲之一,《桃色之夢:太平山百年自然發現史》)的道路。
吳永華是羅東林場的子弟,回到1982年搬離之前的舊家門前—中正北路124巷1號—他指着斷垣殘壁,「我們住這一間,這棵樹以前很茂密的。」不知道他家有什麼來歷背景,可以住在這封閉社區的1號,應該是大有來頭吧。他哈哈大笑,「我阿嬤帶着子女從宜蘭搬過來找工作,是林場員工招待所的員工,這一區全部都是1號;住了好幾戶有家眷的人家,右轉小門是理髮廳、左邊這裡是洗衣房,後面一點有餐廳,再過去遠一點是單身宿舍。」他陷入童年的記憶裡。
根據《財訊》報導,當兵期間吳永華學會了攝影,跟幾位同好到處拍照。然而,他一開始就不是以休閒、培養嗜好的心態參加活動,吳永華有意識地以相機當作記錄的工具,專注地記錄他看到的事物。快退伍時,父親過世了,他選擇回鄉。「退伍後應徵3家公司,中華電信是最好的一家,在機房輪班的工作,給了我很大的空間與時間。」《財訊》報導指出,吳永華帶着記錄宜蘭的心態開始拍鳥;夜晚輪班白天拍,半夜下班凌晨去拍。他從泰雅獵人口中得知有一處不知名的「嘸尾港仔」很美,可以看到雁鴨。「大概在1986年的冬天,風很大,一個人走在那裡好像走迷宮,接近溼地時纔會看到一片水域,就在那裡觀察雁鴨、候鳥,並做記錄。」這一記就是8年的時光。
根據《財訊》報導,1992年,他以1篇《無尾港的最後冬天》登在《大自然》雜誌,阻擋了臺電在此設立火力發電廠的計劃,也以他所命名的「無尾港」之名,這個偏僻的「澳仔角」成爲臺灣第一個水鳥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