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咪寶貝/爸媽再抓狂,也不能對孩子說的話

採訪撰文/魏婕綝;諮詢資深心理何採諭

「你不聽話,警察會來抓你!」、「媽媽沒有不乖的孩子」、「活該,早跟你說跑來跑去會跌倒」……教養孩子時,您是否曾說過這些話?大人負面語氣態度可能會對孩子的性格與發展造成什麼影響?怎麼說話才能讓親子關係更融洽、孩子更好教?

聰明管教掌握5大原則4歲的小豪就讀幼兒園中班,最近老師數數,他總是數錯。媽媽也經常在日常生活中找機會教他,例如:數蘋果、數襪子或數銅板等,但小豪的數數能力還是沒進步,媽媽忍不住嘆氣:「你的理解力真差,怎麼教都教不會!」資深心理師何採諭根據人本基金會日前公佈「破壞性語言」排行調查發現,在「愛的傳達」方面,「我怎麼會生出你這種小孩?」是最讓孩子受傷的話語,而在「學習思考」方面,「你怎麼這麼笨!」則最傷孩子的心。經常受到威脅、恐嚇話語的孩子,自信心會感到低落,覺得自己不如人,情緒上也會呈現較不穩定的狀態。另外,何心理師在臨牀上發現,孩子在日常生活也會經常以這樣的言語同儕或手足互動,進而影響人際關係。

孩子表現脫序爸媽容易動怒

當孩子生命呱呱落地那刻,爸媽皆用滿滿的愛來迎接他。可是在教養過程中,爲何當孩子行爲表現失常或脫序時會令父母的怒氣一發不可收拾?在意或害怕他人眼光當孩子在公共場所出現脫序行爲而引起他人注意、甚至影響他人時,有些爸媽會擔心緊張,害怕被人說不會教小孩,或被質疑管教能力不足,因而出現生氣或提高聲量的反應。除此,何採諭心理師亦補充:「加上現在手機拍照、錄影等功能發達,當孩子在公共場合出現不當行爲,路人還沒了解來龍去脈,即直接錄影或拍攝,並放到社羣網站上討論,更增添父母的壓力。」家長情緒狀態受到影響當家長情緒處在不穩定狀態,例如:工作受到主管指責、夫妻對於教養觀念不一致、婚姻不和諧、自身健康有問題或身體較疲累等,皆會影響對孩子行爲的處理態度。可能平常看來是一件小事,卻因爲情緒不穩定而被擴大處理,或將在他處的不滿遷怒到孩子身上。童年記憶與經驗之延續大人在年幼時,或多或少在親子互動上經歷過不好的經驗,即使長大後,我們不斷自我提醒,在面對孩子應學習改變,不再依循上一輩父母對待自己的模式,但仍會不自覺重複上一代的教養方式。例如:上一代父母的傳統觀念是「不打不成器」,當自己教養孩子時,儘管提醒絕不犯上一代的錯,但還是忍不住做了同樣的事。何心理師表示:「對孩子容易抓狂或使用破壞性語言的父母,在成長過程中也曾被傷害的經驗,因此,對於孩子的傷害較無法體會。」誤解孩子行爲背後原因孩子出現脫序行爲,多有其原因,包括孩子本身特質環境與孩子的互動影響。何心理師進一步說明:「有些孩子較敏感,情緒容易不穩定,或是對於某些事物有堅持與規則,而這些特質會影響他們的行爲。」至於環境與孩子的互動方面,這些行爲不良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太多負向回饋,並經常被標籤,例如:妹妹被欺負,一定是哥哥搞鬼;弟弟搗亂,一定是哥哥帶頭……大人將孩子的行爲解讀爲頑皮搗蛋、講不聽、故意等,使孩子受到負向對待。因此,不妨換個角度思考,也許這些行爲是孩子的求救訊號,孩子必須以負向行爲才能吸引他人對其關心。

停止負面言語,改說暖心話

對於家長教養孩子經常脫口而出的負面言語,怎樣換個方式講更能溫暖孩子的心,也可以增進親子關係? 【Stop】我怎麼會生出像你這樣的小孩? 「我怎麼會生出像你這樣的小孩?」、「我沒有你這樣的孩子!」、「你讓我很失望」……父母的言行舉止經常是孩子學習模仿的目標,孩子希望從父母身上獲得肯定與認同。當家長說出這類言語,令孩子感到不被認同,孩子會產生被遺棄、討厭的感覺,甚至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Good】「爸爸/媽媽也有做不好的地方,我們一起加油!」可以換成「爸爸/媽媽也有做不好的地方,我們一起努力加油!」,和孩子站在平行位置,並試着讓孩子理解:不是你不好,而是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此外,也可更明確指出:「我希望你可以做到『某個行爲』,因爲『某個理由』。」例如:媽媽希望你在公共場所能坐着好好吃飯,這樣比較有禮貌,也不會影響別人。【Stop】講都講不聽,那你去當別人家的小孩!「你再不聽話,爸爸/媽媽就不喜歡你、不愛你了!」、「講都講不聽,那你去給別人當小孩好了!」……何採諭心理師表示:「『聽話』、『服從』在華人社會是很被強調的環節,如果孩子未按照父母要求做,常會被貼上『不乖小孩』的標籤。」然而,完全順從的孩子會變得沒有自己想法,只一味接收指令,缺少辯證思考能力。【Good】「我喜歡你、我愛你,但我不喜歡你做這件事,如果你可以做到(調整後的行爲),就更棒了!」何心理師舉例,若家中的手足經常爭執,媽媽發現姊姊在欺負妹妹時,可以跟姊姊說:「媽媽很愛妳,但我不喜歡妳欺負妹妹,如果妳幫忙媽媽照顧妹妹,妳就更棒了!」【Stop】怎麼那麼笨,這種題目也不會?「怎麼那麼笨,這種題目也不會?」、「你是豬嗎?到底要教幾次纔會?」……何採諭心理師表示:「每個孩子的學習狀況優勢不盡相同,父母應先觀察孩子長處、發掘其優點,並找適當時機讓他們發揮長才,進而從中獲得自信心。」【Good】「題目看不懂嗎?還是不會做?我們一起討論怎麼解決。」主動詢問孩子的困難,像是題目看不懂?還是不會做?並邀他一起討論解決方法。讓孩子知道當他遇到挫折,爸媽可以協助他,如此他會比較有依靠,也願意信任父母。【Stop】叫你幫個忙也不會,是廢物嗎?有些孩子的主動性較低,若沒有養成習慣,協助家務時就需要父母三催四請,甚至徒勞無功,引發親子衝突。【Good】「你可以幫忙媽媽嗎?我知道你是很棒的小幫手!」、「媽媽現在需要幫手,你是大力士,一定可以幫忙、做得很棒!」何採諭心理師建議:「對於尚未建立習慣的孩子而言,家長不妨以鼓勵方式,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另一方面,也許孩子經常在完成任務後,被視爲理所當然,當他長期努力卻沒有被看見,久而久之,這種好行爲也會慢慢減少。因此,無論孩子幫忙大事或小事,給他口頭上的稱讚,讓他將好行爲延續下去。【Stop】姊姊很會心算,你就不能跟她多學學嗎?每個孩子的能力與特質並不同,並非在學習方面都能上手或有好表現,也許他在體育、藝術或其他領域可以發展自己的一片天。因此,觀察與發掘孩子的長處,進而鼓勵繼續發展,是家長很重要的任務!【Good】「媽媽看見你在畫畫方面很努力,繼續加油喔!」別一直關注在孩子做不到、做不好的地方,應多觀察、鼓勵孩子做得好的部分。特別是現在的家長工作忙碌,有時會忽略孩子發展出的能力,或孩子在哪方面有好的表現,因此,爸媽除了在家多與孩子互動、觀察他的生活,何採諭心理師還建議:「平時亦可多與孩子的老師溝通、交流,瞭解他在學校的表現,發掘他的優勢。」

爸媽快抓狂,請跟着這樣做

多數爸媽捨不得責備孩子,不過,當孩子表現一再脫序,且履勸不聽時,身爲父母也會生氣,甚至情緒失控。當爸媽快抓狂時,該如何做才能降低親子衝突?預先告知情緒反應相較於孩子,大人比較可以辨識哪些情境事件或狀態,容易引發負向情緒,何採諭心理師表示:「不妨事先告知孩子,如果做了哪些不好的行爲可能會讓媽媽不舒服,甚至生氣發怒。」除了提醒孩子,也讓自己瞭解待會也許發生的情境,讓彼此有心理準備。學習控制音量聲調人在生氣時,幾乎都會音量加大、聲調提高,受到生理被激發的影響,容易讓人情緒高漲。當爸媽覺得快要生氣時,先深呼吸、停頓一下,緩和生理所帶來的衝動,並漸漸調整說話的語氣與音調,試着讓自己以較和緩的說話方式,與孩子互動。坦然面對自身情緒每個人都有宣泄情緒的權利,也必須爲情緒找出口。無論大人或小孩,「生氣」是可以被允許的,何心理師提醒:「只是父母應學習辨識,究竟是小孩的行爲讓自己生氣,還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讓自己對小孩的行爲看不過去而遷怒?」家長應學習檢視自己的情緒狀態。暫時離開事件現場藉由離開現場,讓心情稍微平復穩定後,再回來與孩子討論剛剛發生的事,如此會比在氣頭上對孩子說出不好聽的傷害話語來得好。

5point!聰明管教,無損親子關係

當孩子表現不佳,讓父母感到生氣或挫折時,在管教上應該注意哪些重點,以免傷害孩子、破壞親子關係? 1破壞性語言要打住上述所提的「破壞性言語」,容易破壞親子關係,孩子也會因爲這些語言傷害,造成自身的情緒問題與自信心不足等情形,進而影響價值觀、人際互動等,不得不謹慎看待。2誠實面對自身情緒當爸媽帶着生氣情緒面對孩子的問題,有時會導致情況越來越糟,甚至延長衝突時間;若加上在公共場所或有長輩在場,勢必造成尷尬局面。因此,誠實地面對自己緊張或不舒服,暫時以能處理孩子的方式因應,並找機會帶孩子到人少的角落了解狀況。3事件現場立即處理要讓孩子知道大人對事情處理是認真的。因此,瞭解事情的始末,可以幫助家長釐清孩子的行爲是否恰當,同時讓孩子知道如果發生事情,例如:與人起衝突,爸媽會保護你,但如果是做錯事情,也要秉公處理而不會偏袒。4事後討論前因後果無論發生什麼事,事後討論都有必要性。除了瞭解孩子行爲背後的意義,以後再面對類似的情境,彼此該如何調整與因應,以降低親子衝突或人際衝突。5重複提醒建立規範在討論過後,下次面對類似情境之前,仍要提醒孩子可能會遇到的問題與狀況,並提醒行爲規範的重要性,讓孩子藉由行爲規範的建立,逐漸穩定表現。

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

當家長在管教孩子時,除了儘量少說出負面話語,另外,何採諭心理師提醒:「一些生活上的用詞也要注意,尤其與生活規範、品格方面相關的事。」她舉例說明,當孩子在圖書館內大聲講話或奔跑時,爸媽應提醒孩子要遵守館內規定,像是安靜、放慢腳步,而不是以「圖書館阿姨會罵人」來嚇阻孩子不當行爲。除此,在餐廳用餐時,也常見到孩子在走道上奔跑,爸媽應提醒孩子,服務生送餐的過程,可能會因爲孩子的奔跑、撞到,不慎被餐點燙傷。何心理師指出:「要讓孩子學習正確的規矩與價值觀念,而不將責任歸咎於他人。」甚至有些學步期的寶寶走路跌倒,一些長輩會怪罪地板或小石頭害孩子跌倒,甚至說出:「地板不乖、打打」……事實上,家長正確做法應是引導孩子觀察四周環境,學習自我保護與照顧的責任,而不是將自己不注意所造成的後果推託給其他人事物,讓孩子學到將過錯推給別人,而缺乏責任感。

何採諭                      學歷:政治大學心理學系、高雄醫學大學行爲科學研究所臨牀心理學組現職:執業於臺南市之臨牀心理師、兒童繪本作家、《親子天下雜誌》「請問教養專家駐站臨牀心理師、《全國兒童樂園》月刊諮詢專家

*更多內容請參考:【媽咪寶貝】2015年08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媽咪寶貝】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