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福,瞞不住了!

什麼叫中國企業家?

文 | 華商韜略 東木褚

20年前,李書福被稱爲“汽車瘋子”,如果當時有微博,他的每一次發聲應該都能上熱搜。

近幾年,李書福逐漸淡出日常經營,也鮮少表露心跡,用《繁花》裡的話來形容就是:

不響。

個人不響之外,吉利還不聲不響地踏足了包括衛星、動力電池、飛行汽車、功率半導體在內的衆多產業。瞭解情況的人,甚至因此認爲——

李書福是中國最接近馬斯克的企業家。

【衛星上天】

2024年3月28日,浙江台州,吉利控股董事長李書福邀請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走進一座衛星超級工廠。

對,你沒看錯,就在吉利汽車的發源地,造車的李書福已經開始量產衛星了。

該工廠代號爲“台州星空智聯衛星工廠”,位於台州灣新區,建築面積約55000平方米,有AIT(衛星裝配、集成與測試)中心、部組件製造中心和科研樓。

目前,吉利這座衛星工廠已擁有年產500顆衛星的生產能力,工廠背後站着的公司,則是吉利投資的科創獨角獸、成立於2018年的時空道宇。

公開信息顯示,時空道宇CEO、首席系統工程專家王洋曾供職於華爲、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具備多年的國家衛星工程項目經驗。

王洋說,“時空道宇的名字是李董親自起的,他的宇宙觀很龐大。”

2010年,李書福在中歐工商峰會上首次提到自己的“宇宙觀”,他說:

“我們將繼續推動汽車工業在安全和環保上取得突破,紮根地球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放眼浩瀚的宇宙,那裡有無數顆恆星與行星等待着人類開發利用。”

▲俞敏洪、李書福、王洋

公司成立之初,李書福就跟王洋說,中國的航天工業已經世界領先了,那麼商業航天的顛覆性創新應該來自於下一代科技,或者是另一個行業。

“台州衛星工廠就是航天製造和汽車製造碰撞出的火花。”

李書福的目標,是打造人類未來的出行生態,承載這一目標的,是時空道宇建設並運營的吉利未來出行星座。

據時空道宇官網介紹,吉利未來出行星座是全球首個商用通信導航遙感一體星座,全面涵蓋低空出行、航空運輸、智能網聯、自動駕駛、消費電子和遠洋運輸等場景。

截至目前,吉利未來出行星座已於2022年6月和2024年2月進行了兩次衛星發射,分別是“一箭九星”和“一箭11星”,完成了兩個軌道面共20顆衛星的組網部署。

王洋說,吉利出行星座的這兩次成功發射,是全球爲數不多的軌道級發射部署,時空道宇也是因此成了繼Iridium、Globalstar、Orbcomm、OneWeb、SpaceX的星鏈之後,全球第六家有獨立能力設計衛星星座、建造,並且進行長期在軌管理的公司。

參觀工廠時,王洋還對俞敏洪介紹了公司的未來規劃:

“預計2年內完成一期72顆衛星、八個軌道面的部署,屆時除了南北極,地球的任何位置都會有兩顆吉利衛星的過境,將滿足全球數據無縫通信的要求,包括衛星、汽車與手機的直連。等到二期工程的168顆衛星部署完成,地球上所有地表位置,都能達到十釐米級、三分鐘的收斂速度,即提供釐米級高精度位置導航服務。”

俞敏洪還在吉利衛星工廠,參觀了即將上天的“東方甄選號”衛星。今年下半年,這顆衛星將作爲吉利未來出行星座第三個軌道面“一箭十星”的一顆,向太空發射。

李書福對俞敏洪說,“這顆衛星將爲你們東方甄選監測農作物的生長情況。”

參觀結束前,李書福笑着問俞敏洪“你喜歡商業航天嗎?”,然後送給他一套由王洋主編的《商業航天工程導論》。

兩人上一次一起參觀工廠,還是十幾年前隨一個企業家團參觀慕尼黑的寶馬總部。

當時俞敏洪的致辭“我們到來,我們觀察,我們學習”,獲得了衆人的掌聲,而剛收購沃爾沃的李書福則平靜地“砸”了場子:

“今後要跟奔馳、寶馬競爭”。

【產業閉環】

2010年發表“宇宙觀”後,李書福便悄悄開始“天地一體化”佈局。

除了衛星,其標誌性動作包括:2017年全資收購美國飛行汽車公司Terrafugia,與戴勒姆共同投資城市內點對點運營的低空出行企業Volocopter;2022年收購魅族科技。

一連串動作下來,吉利打造天地一體的未來智能出行模式,已逐漸模樣清晰。

而吉利在覈心陣地汽車領域,李書福的佈局也比外界想象得還要大。

2023年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爆發之年,吉利汽車也創下年銷量歷史新高的1686516輛,其中新能源車銷量達到487461輛,同比增長48%。

期間,吉利旗下的極氪、銀河、幾何,銷量都獲得了兩位數的同比增長。

除了看得見的新能源車,造車近三十載的李書福,還圍繞構建可持續的新能源產業供應鏈做了深度與廣度佈局。

新能源汽車離不開動力電池,吉利對於動力電池產業的佈局是從材料、研發到回收的閉環。它通過投資、自產自研等方式擁有碳酸錳礦資源6000萬噸,年產碳酸錳礦石40萬噸,具備年產10萬噸電解錳的能力,而電解錳是新能源電池的重要原材料。

電池回收是新能源行業的一大痛點,還是制約歐美許多傳統汽車品牌轉型的難題,隨着新能源汽車的爆發式增長,動力電池的存量已經非常可觀,被稱爲“車輪上的礦山”。

李書福佈局動力電池回收的步伐同樣很早。

2018年,吉利就與巴斯夫杉杉、紫金礦業共同投資組建了常青新能源,主營廢舊鋰電池資源化利用和鋰電三元前驅體的研發、生產、銷售及進出口貿易等業務,打造鋰電資源生態閉環產業鏈。

常青新能源五年計劃總投資65.89億元,建設15萬噸/年廢舊鋰電池資源化利用和10萬噸/年三元前驅體生產線,共分三期建設。

一期工程已於2019年建成投產,2023年2月,常青新能源二期項目在福建龍巖正式開工,總投資23.08億。項目投產運營後,可新增廢舊鋰電池資源化利用4萬噸/年和高鎳三元前驅體產能3萬噸/年的產能,爲當地新增550個就業崗位。

三家企業的合作模式是,吉利旗下10多個整車品牌提供穩定的電池材料回收資源,經過另外兩家的加工,最後再供給回吉利旗下的動力電池工廠,真正打造資源循環利用的閉環。

李書福曾在2008年接受媒體採訪時,談起自己在1980年代的創業經歷。

“我十八歲從中學畢業以後,開始拍照片,開照相館。後來有了新點子:從廢舊市場的垃圾堆裡選黃金,把廢料裡面的白銀、黃金提煉出來。人家都沒有發現這裡面的商機,我就有技術把它分開,銀子是銀子,銅是銅。”

“鍊金術”搞得好好的,爲啥去造汽車呢,原因也很有“李書福”的風格:

“我搞什麼大家學什麼,所以我想搞汽車,這下你們都別學了。”

【黎明之前】

吉利開始造衛星之後,有人說,李書福要做“中國馬斯克”。

這種說法,既不懂馬斯克,也不識李書福。

要理解吉利上天、開礦齊頭並舉的商業生態佈局,不妨回到23年前的2001年,吉利拿到轎車生產權的前幾個月,看看那個身處黎明之前至暗時刻的李書福。

財經作家吳曉波曾在書中描述過李書福對造車的執着,“別人造車,都給自己留條後路,在不放棄原來產業的基礎上,把造車當作一個‘大誘餌’,以此獲得政府的支持和銀行的青睞。只有李書福最‘瘋’、最“傻”,一說造車,他把身家性命都賭了上去。”

2001年7月,吉利再次“落選”國家經貿委頒佈的《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以下簡稱《公告》),沒進入《公告》就意味着沒有生產轎車的資格。

當時,吉利只能生產“美日”和“豪情”兩款“小客車”,而且汽車外觀設計不能“長尾巴”,因爲長了尾巴就成了“小轎車”。

▲李書福與“美日小客車”

《公告》刊發當天,李書福甚至沒有勇氣打開報紙,因爲他退無可退。從1998年開始造車,李書福當時已經投入了十幾個億買地建廠,他說:

“走到這一步,如果不做了,後果不敢想象。”

當時全國有一百多家車企,吉利是唯一的民營企業,在別人眼裡形同異類。

有的民企“主動加入”國有汽車集團,從而進入《公告》,而李書福卻始終“驕傲”地昂着頭,和國有車企的領導見面時,人家除了微笑無話可說,他就回以“呵呵”的自嘲笑聲。

記者問他,非要自己扛着吉利這塊牌子走下去?

李書福激動地拍着桌子說:

“對!”

桌上正好有一本《中國企業家》雜誌,他用手挨個敲打封面上的五個字:

“什麼叫企業家,什麼叫中國企業家,不能老踏在別人後面走。”

當時距離中國正式加入WTO只剩下最後的簽字,幾大國有車企人人自危,對中國市場虎視眈眈的福特、通用、大衆、豐田即將襲來。

黑雲壓城之下,對未來最具期待的反倒是“生死未卜”的李書福。

他說,“從全球和中國的政治、經濟來看,我認爲拿到生產權是肯定的,只不過是時間和方式的問題,因爲這符合改革開放的方向。只要讓民營車企加入,中國的汽車工業就會快速成長……中國造的汽車不僅會抵抗外國車的涌入,而且將會大量出口,對此我充滿信心。”

2001年10月31日,國家經貿委發佈新一批汽車生產企業產品公告,吉利終於名列其中,成爲我國唯一一家民營車企,但李書福卻反應很平靜,只說了句:

“我拿到生產權了”。

一個月後,12月11日,卡塔爾多哈,時任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簽署了中國入世議定書。

此後23年間,經濟發展一日千里,吉利的經營範圍也從“四個輪子,兩張沙發”的汽車到“上天入地無所不包”的商業生態,李書福也始終在世界局勢動盪變化,科技變革更加日新月異的波詭雲譎裡,謹慎又激進地眺望和佈局着下一個未來。

從創新熱情和勇氣,包括如今的業務佈局來說,李書福與馬斯克的確很像,但從創新起點和路徑來說,兩者毫無疑問有着巨大的區別,就像《流浪地球》與《星際穿越》的區別:

馬斯克的夢想,是坐着飛船移民火星;而李書福的堅持,是扛着地球開發宇宙。

【參考資料】

[1]《俞敏洪、李書福、王洋帶你走進國內最先進的衛星超級工廠》 時空道宇

[2]《李書福、俞敏洪探秘吉利新質生產力超級衛星工廠》 吉利控股集團

[3]《生死李書福》田煒華,李岷,中國企業家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