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韻如/防疫重點在哪裡?針對不同族羣做風險管理

黃韻如/教授,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教授暨防疫科學研究中心國際合作計劃主持人

簡評本次醫院羣聚感染,重點還是在針對不同族羣風險管理,還有後續的無縫接軌工作流程,沒有完整地建立。在疫情初期曾經有過醫院羣聚,顯然一年下來某些環節還是沒有完備。

雲論投書,我們提到:

「爲要有能量與 COVID-19 疫情長期搏鬥,每個國家都應該建立具明確任務導向網絡夥伴關係。」

「所要達成的任務,是根據不同風險提供高效率高效能公共服務體系,在此任務前提之下,所建立的網絡夥伴關係便是,根據每種風險組別,設計無縫接軌的工作流程。」

醫療人員、醫療院所在這場戰役的風險,不但與一般民衆不同,彼此之間也大有不同。直接照顧疫病患者的人員在風險上,遠高於一般的人員,因此這是爲什麼新加坡對於前線人員的健康監管常規篩檢有特別的規定,光靠人員本身的警覺是不夠的,必須在系統上設計回報以及常規篩檢流程。

所謂「無縫接軌的工作流程」,其實就是組織要去做一連串「萬一」的沙盤推演,擬出對應的處理流程。

這次的護理站護理師自行前往診所就醫,而不是在第一時間向院方的感控或是地方中央主管衛生單位回報,此作法其實許多醫界同仁都不解。

我傾向認爲,這反應出醫院以及單位護理站對於人員的症狀回報與後續常規篩檢流程,並沒有建立這條內部向上的線,所以護理師的第一反應是把自己當成一般民衆的求醫行爲。

▲  學者分析,近日院內羣聚感染,系因臺灣尚未完整建立針對不同族羣的風險管理。(圖/ETtdoay)

如果來自低風險地區(如新加坡)的居家檢疫民衆,有症狀就醫都需要透過1922通報,那麼具有更高風險在醫療院所前線照顧疫病患者的人員,爲什麼沒有設計一套有症狀就醫模式?尤其此例還是在已經匡列擴大篩檢之後發生的?

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在雲論投書中,要不斷苦口婆心地呼籲,不要再浪費資源在處理低風險的面向了!疫情持續了一年,一定會出現防疫疲勞,所以如果還要繼續維持滴水不漏,那就要聰明地重點管控歸國14天之後自我健康管理期出去聚餐吃飯,真的不是防疫重點。

畫出流程圖,清楚地列出每一個「萬一」環節的沙盤推演下一步。

如果防疫視同作戰,那麼這種兵推不是應該早就做了嗎?

熱門點閱》

► 新加坡經驗:春節大量國民返臺 邊境管制「放寬」可行嗎?(黃韻如、Dale Fisher、鄭如韻賴育宏

► 新加坡也有機師趴趴走 他們如何堵住防疫破口?(黃韻如、鄭如韻、賴育宏)

藍弋豐醫護在臺灣如次等人 比病毒更恐怖的是人心

醫師工會砲轟楊志良「泯滅良知、昧於事實,以爲當老闆是當皇帝」

●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Ruby Huang」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