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優秀卻覺得活着沒意義?「空心病」作祟!特徵有這幾點
你聽過「空心病」嗎?據說很多現代年輕人都得了這個病,認爲人生沒有意義。發明這個詞的專家說,「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憂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院的話,一定會被診斷是憂鬱症,但問題是藥物無效。
大陸網路上近日瘋狂流傳一篇關於現代年輕人虛無主義的文章,是精神科主治醫師、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總督導徐凱文在一次論壇演講的內容。
徐凱文說,「空心病」是他杜撰出來的一個詞語,「當然作爲精神科醫生,我似乎有權力去發明一種新的疾病,這種疾病跟每個人大概都有關係。」
徐凱文進一步舉例,有一位學生是某省高考前三名,進了北大後第一個學期的成績是學院第一名,但就在那個學期,甚至在此之前,他已經有嘗試自殺的經歷。父母及老師都竭盡所能想把這位學生引回正軌,但他還是了無生念,最後父母決定讓他放棄學業,退學回家。
「我要講的是,這不是普通的抑鬱症,是非常嚴重的新情況,我把它叫做『空心病』,我不認爲只是學生空心了,整個社會空心了,纔有這樣的結果。我們經常會說這樣一句話,如果孩子出了問題,大概家庭和老師都有問題,否則,孩子本身是不會有問題的。」
徐凱文解釋,「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憂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院的話,一定會被診療憂鬱症,但是問題是藥物無效,所有藥物都無效。
「這些孩子,他們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他們從小都是最好的學生,最乖的學生。他們也特別需要得到別人的稱許,但是他們有強烈的自殺意念,不是想自殺,他們只是不知道爲什麼活下去,活着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徐凱文認爲,這些孩子核心的問題是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他也透露,自己做過一個統計,「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爲學習沒有意義,請注意這是高考戰場上,千軍萬馬殺出來的贏家。還有40.4%的學生認爲活着人生沒有意義,我現在活着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徐凱文說,在一個初步的調查中,對出現自殺傾向的學生做了家庭情況分析,結果顯示父母是中小學教師的孩子更容易嘗試自殺。「一切向分數看,忽視甚至對學生品德、體育、美育的教育已經成爲很多教師的教育觀,他們完全認可這樣的教育觀,對自己的孩子也同樣甚至更加變本加厲地實施,可能是導致教師家庭孩子心理健康問題高發的主要原因。」
▲品格教育要從小開始。(示意圖/達志影像)
關於「空心病」,徐凱文也曾經在《心理月刊》微信公衆號「十分心理」的公益講座上談到,「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也許我可以把它姑且稱爲『價值觀缺陷所致心理障礙』。」
徐凱文指出,從症狀上來講,它可能是符合憂鬱症診斷的,但和典型憂鬱症不同的是,情緒低落等這些症狀表現並不非常嚴重和突出,所以外表上看起來可能跟其他同學或其他大多數人並沒有差別。「他們會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這種孤獨感來自於好像跟這個世界和周圍的人並沒有真正的聯繫,所有的聯繫都變得非常虛幻……」
徐凱文說,這些人取得了非常優秀的成績和成就,這些成就似乎是一種癮,一種毒品,「他們似乎很多時間都是爲了獲得成就感而努力地生活、學習和工作。但當他發現所有那些東西都得到的時候,內心還是空蕩蕩,就有了強烈的無意義感。」
另外,這些人通常人際關係是良好的,「他們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需要維繫在他人眼裡良好的自我形象,需要成爲一個好孩子、好學生、好丈夫、好妻子。但似乎所有這一切都是爲了別人而做的,因此做得非常辛苦,也非常疲憊不堪。」
▲要怎樣與人相處是一門學問。(示意圖/達志影像)
徐凱文認爲,最近10年左右,中國農村中學那種極其追求考試成績、高考升學率的教育體制已經成爲一種癌症,瀰漫到幾乎所有的學校,「這裡面所有的價值觀就是隻關心分數,基礎教育者忽視甚至放棄了對人的培養,一切讓位於考試。」
「它背後代表了一種強烈的價值觀,即『我只要能夠達到一個好的分數,我可以放棄一切、忽視一切、拋棄一切、踐踏一切』。」徐凱文也引述另一位教授的說法,將這樣學生定義爲「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在這樣的價值觀下,很難真正健康起來,那麼該如何改變?徐凱文強調,「一個人知道自己是誰,知道做什麼事情是對的、是好的,知道做什麼事情能夠讓自己發自內心地感到喜悅和自我肯定,是支撐我們的重要因素。也許我們可以向現在的積極心理學那樣,去找到所謂的幸福感,去找到親密關係,去找到當我們有成就感時那種流暢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