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專欄-拋棄遺產的鳩山路線

民主黨政府上臺就急着處理這個問題,其實並不聰明」,一位退休的臺大醫學院教授在電話中談及他早晨收看NHK的新聞,對於日本新任外長岡田克己表達要處理沖繩問題的強硬態度。他顯得有所保留並反問說:「這難道不會連帶影響北方四島爭議的解決?」

旅日出身的老教授認爲,鳩山政府若在沖繩迴歸的密約事件上,堅持要和美國翻舊帳、算個清楚,不僅會引起美國的不快,也可能讓俄羅斯有樣學樣,「如果美國對你友好,卻落至這個地步,那麼在北方四島歸還的問題上,俄國假使故意刁難,將使日本陷入南北兩頭燒的困境。」

所謂「密約」指的是一九七二年沖繩迴歸日本之前,日美雙方曾簽署一份秘密文件,允許美軍在發生緊急情況時,將核武運入日本,密約內容還包括美軍用地恢復原狀補償費。簡單地說,前者是有違日方非核三原則的「攜核入境」,後者則是日本代爲支付原本應由美國負擔的四百萬美元「補償金」(見圖,美聯社)。

過去自民黨執政,日美密約雖曾喧騰一時,但政府一貫否認密約的存在。民主黨勝選後,徹底改變立場,從首相鳩山由紀夫以降,新政府擺出一副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姿態。鳩山帶頭表示,「查明真相是頭等大事」,岡田外長也跟着強調追查事實真相勢在必行,逼得外務省官僚公開宣稱「新政權上臺後,將依照指示做出必要的應對。」

長年來,一個日美兩國心照不宣的外交秘密,彷彿就快要被掀開來了。

日美密約的存在,其實是有時代背景,而且也和臺灣南韓有關。一九六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美國總統尼克森日本首相佐藤榮作就沖繩迴歸達成共識,日本要求美國在沖繩統治權歸還後,撤離所有部署在沖繩的核武器,並且和駐守本土的美軍相同,在沖繩實施《日美安保條約》的事先磋商制度,亦即搭載核武的美國艦艇、飛機要停靠日本港口或機場,必須經過雙方協議。

當時日美兩國首腦共同發表的聯合聲明,對衝繩歸還後限制美軍使用戰鬥機,以及撤除核武必須與本土一致等條件,皆明確標示。不過,一紙來自暗室的密約卻顯示國際外交的複雜性,日本媒體在追蹤已解禁的美國官方文件中,就發現當時南韓與臺灣對日美聯合聲明表達強烈反對。

解禁公文是由一名日本學者河野康子在美國國家檔案局找到的,根據一九六九年四月間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密電文件顯示,南韓曾在遞交美國駐韓大使備忘錄中,指沖繩在地區防衛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但隨着歸還日本後可能對南韓國防造成的負面影響,則感到憂慮。

臺灣方面的「憂慮」更早於南韓,根據一九六七年九月的外交密件表示,當年臺灣的外交部長魏道明曾在那一年五月向美國政府高層示警,指歸還衝繩導致美軍戰鬥力下降,這將會引發嚴重的戰略和軍事問題。

據前述解密文件,日本媒體研判,佐藤和尼克森後來應該就是在盱衡周邊國家的反應下,簽訂了允許美軍在緊急狀況發生時「攜核入境」的密約。

事實上,日美雙方在冷戰時期的密約行爲,在日美安保框架下一直悄悄進行中。佐藤在首相任內曾獲悉一宗與「朝鮮有事」相關的密約,內容規定當朝鮮(北韓)發生緊急事態時,美軍可以從日本的基地直接採取軍事行動。據說,佐藤對此相當不悅,但無奈的是,這卻是一九六○年日美修改安保條約時達成的共識,而簽署此密約正是佐藤胞兄、前首相岸信介,佐藤等於是繼承了岸信介留下來的「政治遺產」。

不過,存在半世紀之久的遺產,卻因爲政黨輪替而變成包袱,民主黨政府視日美密約爲恥辱,亟欲做個了斷,以昭告世人。不惜打開潘朵拉盒子的鳩山政權,最近頻頻宣示「美軍普天間機場應以遷出沖繩爲前提」的立場,就給人有藉此和追查密約真相相互呼應的盤算,而這很顯然也與鳩山外交政策的轉變有關。

已退休的外務省條約局長、前駐荷蘭大使東鄉和彥曾撰文評論密約的「曖昧」說,「從結果看,在冷戰年代的日本,成功地保護自己,遠離外部威脅。」現在新的鳩山路線選擇打破「曖昧」,開始跟美國開始討論贍養費、計較同居的權利義務維繫五十年之久的日美同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