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降費方案落地,多家頭部公募火速宣告降費,影響幾何?多家基金公司解讀
財聯社7月8日訊(記者 沈述紅)醞釀已久的基金降費終於揭開面紗。證監會今日發佈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工作安排,即日起,降低主動權益類基金費率水平,新註冊產品管理費率、託管費率分別不超過1.2%、0.2%;其餘存量產品管理費率、託管費率將爭取於2023年底前分別降至1.2%、0.2%以下。
截至目前,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廣發基金、興全基金、華安基金等約20家基金公司已公告旗下主動權益產品管理費率、託管費率分別降至1.2%、0.2%。
在多家基金公司看來,此次費率改革是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有利於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優化公募基金費率模式,穩步降低行業綜合費率水平,有利於提升投資者獲得感,促進權益類基金的進一步發展,並促使行業健康發展與投資者利益更加協調一致。
雖然降費短期對基金公司的收益會產生一定的衝擊,但受訪者認爲這也會吸引市場資金、擴大公募基金管理規模,對衝降費對基金管理人收入的直接影響;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說,降費將會倒逼公募基金轉變過於依賴規模增長的發展模式,把精力聚焦在夯實投研能力上,同時優化運營成本結構,加強投資者服務團隊和體系建設。
即日啓動降費改革
中基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5月,我國公募基金資產淨值合計27.77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而今,這接近28萬億元的龐大市場即將迎來新的變革。
7月8日,證監會公佈降費措施後,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廣發基金、興全基金、華安基金等約20家基金公司火速公告,旗下存量主動權益產品管理費率、託管費率分別降至1.2%、0.2%。
隨着各項改革措施漸次落地,公募基金收費模式不斷優化,2025年主動權益類基金管理費率將較2022年下降約26%。
在降低主動權益類基金費率水平之外,證監會還將在堅持以固定費率產品爲主的基礎上,研究推出更多浮動費率產品試點,完善公募基金產品譜系,爲投資者提供更多選擇;同時擬逐步規範公募基金證券交易佣金費率,相關改革措施涉及修改相關法規,預計將於2023年底前完成;通過法規修改,統籌讓利投資者和調動銷售機構積極性,進一步規範公募基金銷售環節收費,預計於2024年底前完成;完善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披露機制,相關改革措施涉及修改相關法規,預計將於2023年底前完成。
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就公募基金費率改革答記者問時表示,下一步,證監會將按照“突出重點、遠近結合、穩慎推進、統籌發展”的工作思路,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全面優化公募基金費率模式,穩步降低行業綜合費率水平,逐步建立健全適合我國國情市情、與我國公募基金行業發展階段相適應的費率制度機制,促進行業健康發展與投資者利益更加協調一致、互相支撐、共同實現。
大勢所趨
從實際情況看,在證監會宣佈基金降費措施前,已有多家公募於近日宣佈下調旗下產品管理費率、託管費率、銷售服務費率等其他費用,還有部分產品出現了多種費率同時下調的情況。僅從管理費層面,年內已有逾百隻產品在降費改革措施出臺前下調了管理費率,以債基爲主。
另有數據顯示,近十年來,我國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整體呈現持續下降態勢,平均管理費率由 2013年的0.93%降至2022年0.56%。其中,債券型基金和被動權益類基金各項費率均顯著下降,債券型基金管理費率、託管費率、銷售服務費率分別下降43%、50%、38%,被動權益類基金相關費率分別下降53%、50%、33%。此次費率改革主要聚焦於主動權益類基金。
華南一家大型公募人士分析,當A股市場邁向強有效階段,機構化、指數化佔比進一步提升,主動管理能創造的超額收益逐步縮減時,降費自然就是大勢所趨,特別是對公募基金這樣一個充分市場化的行業來說,降費一定會發生。
“今年以來的部分產品降費,有一部分背景也是公募出圈後業績表現不佳帶來的投資者情緒的表達,這也許加速了整體降費趨勢的演進。”該人士稱。
“此次費率改革是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有利於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優化公募基金費率模式,穩步降低行業綜合費率水平,有利於提升投資者獲得感,促進權益類基金的進一步發展,並促使行業健康發展與投資者利益更加協調一致。”易方達基金指出。
華安基金也認爲,降費是切實讓利於投資者的舉措,積極踐行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責任與擔當。
銀華基金總經理王立新表示,在當前市場的情況下,通過主動降低主動權益類基金費率,彰顯公募基金行業自我革命的決心,有利於助力權益類基金髮展,推動行業實現“總量提升、結構優化”,也有利於吸引包括養老金、銀行理財、保險資金等中長期資金的投資成本,加大權益類資產配置,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改革通過優化公募基金費率模式,穩步降低行業綜合費率水平,建立健全適合我國國情、市情,與公募基金行業發展階段相適應的費率制度機制,促進行業健康發展與投資者利益更加協調一致。”
對標海外
從海外經驗來看,基金降費也是大勢所趨。以美國共同基金爲例,其管理費同樣也經歷了從上漲到下調的過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市場主動管理創造了明顯的超額收益,投資者對主動管理的價值比較認可,彼時基金管理費率一度上漲。但隨着美國股市逐步發展成熟,進入強型有效市場階段,主動管理基金在多數年份較難跑贏標普500指數,反映到規模結構上則是低費率的指數及ETF佔比不斷提升,推動整體費率下調。
“再看中國,當前A股市場仍處於弱有效階段,主動管理仍然能夠較指數創造出超額收益,因此費率水平相對較高;未來,伴隨着市場機構化、被動化程度的加深,主動管理型產品費率的下調也將成爲某種必然。”上述人士直言。
興全基金認爲,從美國經驗來看,優化費率一方面間接推動了投顧業務發展,提升了行業整體投資者服務水平,另一方面,降費意味着讓利投資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公募基金的吸引力,從這兩個角度看,優化費率有助於促進行業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
“與海外相比,我國公募機構的相關費率還處於較高水平,公募行業費率結構調整或有助於降低持有人的長期投資成本,讓利投資者。”華東一家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優化費率結構不僅可以改善投資者的持有體驗,還會更深層次地改變整個基金管理人投資及產品設計-銷售機構營銷-投資者持有的生態鏈條。”金鷹基金FOF投資與金融工程部表示。
不過,一方面,美國共同基金的低費率源於規模效應、成熟運營模式和特殊的基金公司所有制等多重因素。國內的投資者教育普及情況尚不足以支撐公募基金營銷費用的重心由佣金向投顧費轉移。“美國共同基金的費率結構發展至今花費了超過四十年的時間,國內要實現如此大幅度的費率結構優化,也需要給行業一點努力的時間。”上述公司補充道。
倒逼公募夯實投研
近幾年基金“破圈”後,淨值下跌市場波動導致了投資者,特別是新進基民的情緒“破防”。“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等問題引發了不小爭議,降費的呼聲也越來越大。
來自天相投顧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公募基金虧損達1.45萬億元,但管理費收入達到了1442.43億元,其中權益類基金管理費收入達888.17億元。
在上述華南大型公募人士看來,行業的發展與投資者利益應當是同頻共振、相輔相成的關係。當降費發生,基金公司收入減少,勢必會倒逼本就高度市場化的公募基金行業進一步加劇競爭。那些真正能長期爲投資者創造價值的基金管理人得到更多的市場份額和客戶信任,自然成長壯大爲世界一流的金融機構;而投資者也將會在行業的激烈競爭中,得到更好的服務和產品供給,增強投基獲得感。
“降費最直接的影響是降低持有人投資成本,一定程度上使得投資者獲得感提升。但是,從根本上解決’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問題,需要全行業、全產業鏈的共同努力。”興全基金認爲。
該公司總經理莊園芳此前提到,切實提升基民的投資體驗和“獲得感”,是滲透於基金公司投研、風控、產品、銷售等全產業鏈條的任何一個環節。“只有當基金公司中的每一個人都把基民獲得感當作最重要的責任,才能由量變產生質變,將我們的努力轉化爲產品淨值的增長,客戶體驗的提升和客戶信賴的基石。堅持以持有人利益爲先,是一種雖然看起來很慢,但實際上慢就是快的路徑,能夠從長期維度實現與廣大投資者的長久共贏。”
另一家華南中型公募人士則指出,“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原因是多樣的,包括基金公司、投資者都更願意“順勢而爲”,在高點發行產品或進行持營,而普通投資者也容易發生追高的行爲。從解決方向上,比如近期提倡的將投資者盈利情況納入考覈,抑制基金公司在高點營銷的衝動、鼓勵基金公司在市場高位時限額申購;同時,在市場低位時逆勢推動營銷、更多地鼓勵投資者在低位加強投資。
“在當前階段,基金公司通過優化費率結構向投資者讓利、與投資者利益保持一致,也有助於提升投資者信任度,從而逐步扭轉爲良性循環,助力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他說道。
“在今年市場波動較大的情況下,降費有助於降低投資者的成本,雖然短期對基金公司的收益會產生一定的衝擊,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基金產品的銷售。”上海一家公募基金相關人士表示,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說,降費將會倒逼公募基金轉變過於依賴規模增長的發展模式,把精力聚焦在夯實投研能力上。
據其分析,基金公司的權益產品要力爭爲投資者帶來超額收益,這樣才能爲規模和收入的增長奠定堅實的基礎。另外,公募基金也要轉變思維,真正向‘客戶思維’靠攏,不能只管賣基金,更要做好投後的陪伴,這也要求公募基金加強投資者服務團隊和體系建設。”
金鷹基金FOF投資與金融工程部同樣認爲,短期來看,降費對基金行業最直觀的效果就是公募基金公司的收入減少,規模效應下中小基金公司的競爭環境也會更加艱難。但長期來看,降費是讓利投資者最實在的措施,一方面吸引市場資金、擴大公募基金管理規模可以對衝降費對基金管理人收入的直接影響,另一方面也倒逼公募行業優化運營成本結構,是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該公司稱,費率只是“節流”,基民賺錢的根本之道仍在於收益的“開源”。對於“追漲殺跌”的投資者行爲,基金管理人和銷售機構可以加大投教的資源投入,高位階段做好風險提示,低谷期提供投資者陪伴,平抑基民的擇時衝動;行業內正在蓬勃發展的投顧業務也是很好的解決方式。“對於能力邊界和策略容量導致的收益下降問題,基金公司則需重視基金經理能力邊界問題,通過優化績效激勵機制和擬定產品規模上限(限購)等方法,抑制單隻產品規模的無限制擴張。”
不過,也有基金公司人士認爲,降費讓利的部分其實並不多,因爲可降低的空間不大,當然這有利於提升收益和獲得感,但這更多也是對基民情緒的一種迴應。“站在行業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提升基金公司的投資管理能力、提供更加適配投資者需求的優秀產品、提供能夠紓解投資者不良情緒的陪伴服務等,纔是行業真正應該發力的地方。”
該人士稱,市場或許纔是最好的投資者教育老師。當大家經歷了這一切,基金管理人會反思,究竟應該提供怎樣的投資管理服務給客戶。基民實際上也會思考,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基金產品。
“行業發展迅速,但實際上也只有25年的歷史,很多問題只能在發展中解決,但不發展,纔是最大的問題。”他表示。
固定or浮動?
在降低主動權益類基金費率水平之外,證監會還將在堅持以固定費率產品爲主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充分評估,按照“成熟一款、推出一款”的原則,研究推出更多類型浮動費率產品,完善公募基金產品譜系,爲投資者提供更多選擇。
前期,證監會已受理一批與投資者持有時間掛鉤的浮動費率產品。近日,證監會又正式接收11只浮動費豐產品募集申請,包括與基金規模掛鉤、與基金業績掛鉤兩類。
產品設計方面,與投資者持有時間掛鉤產品,按照投資者持有產品份額時間分檔收取管理費。投資者持有份額時間越長,支付的費用水平越低;與基金規模掛鉤產品,按照基金管理規模分檔收取管理費,產品管理規模越大,適用的費用水平越低;與基金投資業績掛鉤產品,按照基金業績表現分檔收取管理費,費率水平雙向浮動,收益表現不達約定水平時,管理費水平適當向下浮動,收益表現超越約定基準時,管理費水平適當向上浮動。
事實上,監管機構和行業參與者多年前便已嘗試優化費率機構,如收益增長線/價值線設定基金,設計了“如累計淨值低於收益增長線/價值線則不收管理費”的讓利條款;分檔固定管理費率和分檔浮動管理費率基金,會根據業績考覈週期內的基金份額淨值增長率分檔收取管理費;“支點式”上下浮動管理費率基金,則要求基金業績表現區間高於基準時管理費向上浮動,低於基準時同比例向下浮動;以及提取“業績報酬”的浮動管理費基金,允許管理人在收取固定管理費的基礎上,如業績超越預先設定的基準,按超額收益的一定比例加收管理費。這些案例爲費率結構創新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興全基金指出,浮動利率產品設計思路旨在從利益機制上將基金管理人與基金持有人綁定,當持有人獲得較高收益時收取較高管理費,在持有人收益較低或虧損時少收管理費。
也有基金公司人士分析,浮動管理費模式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固定費率模式依然是主導模式。“固定費率能夠引導基金管理人堅持長期投資、理性投資,在市場波動時操作不變形,這對於公募基金髮揮‘穩定器’和‘壓艙石’的作用至關重要。”
在此基礎上,該人士認爲,公募基金行業更應該發揮市場化調節的機制。對於那些不能爲投資者創造價值但價格“堅挺”的產品,投資者自然會用腳投票;對於那些能夠爲投資者創造價值的產品,絕大多數人完全不會在乎管理費的多少,鼓勵“良幣”更好地發揮價值,也許最終能夠實現多方受益的最佳效果。
上述華南中型公募人士也指出,從國內外公募基金髮展多年的結果看,固定管理費仍是主流費用模式。浮動管理費的利端是將管理人業績報酬收入和投資者收益綁定,但是也可能引發管理人盲目追求超額收益而過度承擔風險等問題,因此其利弊也未可一概而論。“在固定管理費模式下,理想的費率水平應當考慮潛在的超額收益水平,並在合意的規模下,能夠激勵管理人盡最大努力爲投資者創造超額收益,即主動爲客戶獲取阿爾法收益。”
“理想的費率結構應該能真正讓基金管理人、基金銷售機構與基金份額持有人的利益高度一致,最終實現投資收益、行業發展齊頭並進的良性生態。”金鷹基金FOF投資與金融工程部認爲,在未來的產品設計中,需注意業績參照對象設置的靈活度和權利義務的對稱性,不同類型和投資策略的產品需設置與之風險收益特徵相符的費率條款。
在前述華東基金公司人士看來,各種基金收費模式沒有絕對的好壞,若想改變基金規模和管理費之間的線性關係,還需要更多配套機制的設計。“更重要的是,資管機構要應力爭給投資者帶來更好的持有體驗和長期持有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