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建用公費 使用要付費 受益要繳稅 財政不拖累
行政院明年的中央政府總預算主要有兩大特點:歲入負成長0.1%及增加公共建設10%。收入負成長是開不出源,公建再加碼是節不了流,完全背離了健全財政的開源節流鐵律。這是咬牙苦撐突破悶局的權宜之計,還是飲鴆止渴邁向破產的江湖之術,實應深究剖白,以免債留子孫。
擴大公共建設帶動經濟成長,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普通常識;過去的十大建設即是成功的寶貴經驗,促進臺灣創造全球驚豔的經濟奇蹟。但再好的神奇妙方,也要對症下藥才能充分發揮,否則只是一時好轉終究藥石罔效。這好比救命寶貝的葉克膜,裝後三天定生死的道理一樣,如未見起色而堅持繼續施行,結果最多隻是植物人罷了!
馬總統上任5年多來,一再擴張公建規模,砸下金額逾兆,仍未達提振經濟的預期效果,但卻造成財政的更加惡化。這提醒我們,不能爲了短期虛空的經濟成長,而無視已經入不敷出的財政,仍然黔驢技窮似的執意加強公建支出,最後換來的可是財政破產!
再者,每個國家面臨經濟衰退的情況各異,日本安倍救經濟的三箭政策,其與馬總統打破悶經濟的三箭並不相同。雖然其中一箭也是透過公共建設推升景氣復甦,但值得關注的是,運用公建振興景氣的作法,日本一再推行已達20年之久,唯其成效始終不彰有目共睹。殷鑑不遠,鼓吹套用者不可不慎,以免步其後塵。總之,增加公建投資提振經濟動能的政策,必須調整改變才行。
歲入負成長,主因稅收太少,而稅收不足乃是執行擴張公建規模的最大致命傷;尤其政府的負債已突破五兆元大關,舉債瀕臨上限,故公共建設當以自償性爲取捨的主要指標,才能生生不息永續不斷,甚至還可彌補財政的缺口。特別是目前正處於低利率的年代,資金成本非常低廉,如果公共建設還無法自償,其實代表該公建計劃的可行性很低,實不宜貿然投入。勉而強做,徒增國債而已!之前我們蓋了很多蚊子館就是例證。然而蚊子館三字說來不痛不養,但如果拿來做自償性的公共建設,絕對有感有覺!
所謂自償的定義,更必須跳脫過去的思維,不僅要堅持「使用者付費」的原則,更要導入「受益者繳稅」的正念,絕不可成爲執政者或少數人操弄的資源,坐大的工具,最後卻由全民買單。例如興建大衆捷運系統,不僅搭乘者要付費,而且沿線房地產的價值因而增漲,也要覈實課稅。因爲,這種財富的增加主要靠國家的助力而不是個人的努力,這樣才符公平正義。
再如,桃園航空城的開發,整個計劃還在規劃階段,附近的地價已大幅飆漲,據稱大園鄉已有上千位的億元地主。如果能夠讓這些因公共建設而獲益的人士,繳納合理的稅賦,讓投資的公建支出能夠回收、自給自足甚至盈餘繳庫,這纔是叫好又叫座的官商共榮政策。政府豈能動用納稅人的血汗錢,而只是替少數人謀暴利?!
公共建設是國家長遠發展的基石,也是景氣短期提振的助劑。投資要有報酬才長久,報酬要能分享才公平。期待執政者能以專業與公義爲依歸,自負自信地推動自償公建,而不必咬緊牙關賒欠借貸,最後國債民還。有爲者,則應進一步讓公共建設成爲福國利民的生財利器,而不是以往厚植個人資源的自嘗工具,更不是未來導致國家破產的敗家設施。
箭是遠距離的射擊武器,而劍是近距離的搏鬥武器,各有所長。中箭落馬下抑或一劍定江山,端視主事者的智慧與膽識,能否化身王者之箭、正義之劍,並一箭命中、劍及履及!!
●作者莊漢鬆,成大昶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策略長,曾任行政院公共建設督導會報技術組研究員,10億元以上重大統包工程計劃主持人。本文言論不代表《ETtoday新聞雲》 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