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擴大社會有效需求

當前,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體現爲有效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通過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可以激活有效需求,改善社會預期,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以新質生產力優化供給結構

當前,我國通過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實現了內外需協同發展,經濟加速復甦。202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2%,增速比2022年加快2.2個百分點。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4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2%,市場規模持續擴大,需求回升十分明顯。做好2024年經濟工作,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既定目標,必須繼續擴大有效需求,激發消費和投資活力。

馬克思主義認爲,物質資料生產活動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首要活動,在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四個經濟運行環節中,生產居於決定性地位。這就意味着,激活社會總需求應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着手。形成新質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總供給結構優化的關鍵。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但生產力並不是人們赤手空拳所展現出來的力量,而是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起來開展生產的能力,包含了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大要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爲基本內涵”。因此,形成新質生產力,可以通過兩種機制激活有效需求。一方面,從新質生產力的主體要素看,勞動者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可以帶來收入增長和支付能力的提高,進而擴大消費需求;從新質生產力的客體要素看,新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出現,會創造出新的產品和服務,這將引致消費升級進而擴大消費需求。另一方面,從新質生產力中主體和客體的結合方式看,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優化組合實質上就是微觀經濟主體開展投資活動的過程,促成這種優化組合的順利實施,將有效擴大投資需求。

以新的生產要素激活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

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要素。唯物史觀認爲,人既是社會生產的主體,更是社會生產的目的。勞動者通過消費活動恢復體力和腦力,也在消費活動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從社會生產到個人消費,中間至少包括勞動力進入就業崗位和獲取勞動報酬兩個環節。從第一個環節看,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可以爲勞動者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爲勞動者增加收入提供更多可能。因此,應根據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需要,在新的人才需要和人力資源供給之間搭建橋樑,通過開設新的專業和學科,優化職業培訓體系,加快人才培養力度,更好滿足新型崗位的人才需要,進而使勞動者獲得更多收入。從第二個環節看,新質生產力催生的勞動崗位可以爲勞動者提供更高的收入份額。因此,初次分配應向勞動者特別是高素質勞動力傾斜,鼓勵企業在產品研發、模式設計、基礎研究、渠道開發、品牌打造等崗位爲高層次人才提供更優越的收入條件,從整體上提高腦力勞動、技術勞動和管理勞動的回報。

從新質生產力的客體要素看,新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出現將有力帶動消費升級,創新的產品類型、良好的產品質量、優質的產品服務,都是挖掘消費需求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新的勞動資料特別是勞動工具的創新將有助於開發新的商業模式,爲消費活動提供新的渠道。譬如,新一代通信技術創造了電商、直播、衆籌、社區團購等新的消費方式,極大降低了消費活動的交易成本,使得全國乃至全球商品都可進入消費者的購物清單。另一方面,勞動對象的創新將直接形成產品創新,創造出新的消費需求。譬如,基於新材料的產品創新不僅改變了生產生活環境,也使得產品性能更爲多樣化,從而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要。

以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促進投資需求

投資需求與消費需求共同構成了社會總需求,鼓勵有效益的投資,是當前擴大有效需求的重要途徑之一。新質生產力不僅來自生產力各要素迸發出的能量,也源自各要素優化組合的躍升,而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以新的方式有機結合的過程,從微觀上看即經濟主體開展新投資的過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和雲計算等先進生產力要素,出現了平臺經濟、共享經濟、零工經濟、衆包、衆籌等一大批新的生產組織方式。讓這些新的生產要素優化組合並運轉起來,激活有效益的投資需求,需要着重從三個方面着手。

一是以公平的市場準入待遇保障投資者獲取生產要素。新經濟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各種不同類型的經濟主體都積極參與進來,形成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不同規模企業積極競爭的態勢。爲此,必須堅持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破除不同所有制類型、不同規模、不同地區的微觀經濟主體在市場準入和要素獲取等方面的差異化待遇,在經營運行、標準制定、招投標、政府採購等方面平等對待各類微觀經濟主體。

二是以通暢的產業鏈供應鏈保障投資活動順利進行。建立緊密聯繫的市場流通網絡,打通要素循環堵點,保障勞動、資本、技術、數據等各種生產要素依據統一的管理制度和規範,在行業、區域、城鄉和國內外自由流動。圍繞新質生產力的特點和要求,健全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促進勞動力特別是高技術人才資源跨地區順暢流動;加快發展統一的資本市場,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扶持掌握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小微企業;加快培育統一的技術和數據市場,打通產學研用的對接渠道和轉化路徑。

三是以自主的核心技術保障投資活動取得高效益。部分產業長期低水平重複建設,會造成產能過剩、供過於求,導致投資效益不高。應堅持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充分發揮我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用好不同類型微觀經濟主體的差異化優勢。一方面,公有制經濟和國有企業發揮其基礎研究力量強大、共性技術存量豐富等特點,協調創新鏈上的各種生產要素,牽頭開展重大科技創新活動;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發揮其市場觸覺靈敏、機制體制靈活等特點,通過創投基金、種子投資、技術入股等方式,組建新質生產力各要素的創新型組合,在區域內形成“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隱形冠軍企業”梯隊式的市場生態和產業平臺,堅持以自主的核心技術提高投資活動的效益。

作者:周紹東(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編:張靖雯、姚凱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