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屆臺北文學獎 年輕創作者接棒延續文學脈動

本屆臺北市文學獎頒獎典禮,各界嘉賓期許文學新秀延續文學脈動。(文訊雜誌提供)

第25屆臺北文學獎, 27日下午在臺北中山堂舉行頒獎典禮。本屆得獎者年齡層分佈橫跨自20歲至60歲世代;職業身分跨一般上班族、機師、醫師、視障按摩師到劇場工作者。非臺灣籍得主亦有3名。最大獎三位,第23屆文學年金獎由鄧九雲《女二》獲得。

臺北市文化局長蔡詩萍於致詞時,特別對曾獲第三屆臺北文學獎的知名作家林文月表達緬懷之意,表示林文月教授爲整個世代樹立典範,相信此次的得獎者們未來也能爲文學界創造新的典範。臺北文學獎迄今25年,不僅有老朋友,還有新朋友、年輕創作者接棒,延續文學脈動,使得臺灣文學能繼續往前走。

現代詩決審委員陳義芝代表致詞時指出,文學像一把鑰匙,寫作者藉由文學認識生命、表達感受,使我們成爲更完整的人。現代詩的創作受現今網路發展影響甚鉅,若因語言碎片化而無法讓人意會,便無法傳播。今年的得獎作品寫生死、愛情、臺北都會狀況令人驚豔,鼓勵得獎者持續努力,期待未來能成一家之言。

小說類首獎由現職爲民航機師的伊森以〈一坪的森林線〉獲得,他亦曾獲第23屆臺北文學獎散文首獎。本次得獎作品以北漂者的視角書寫臺北城中疏離且充滿謊言的人際關係,評審認爲作者擅用文字說故事,精準地重建北漂族眼中的臺北,小說功力相當優異。

散文類首獎由陳秝容〈鐵皮家屋〉獲得。作者以緩慢且疏淡的筆調書寫自身在鐵皮屋的住家,在平淡靜遠的文字中傳遞生命的樣態與體會。評審認爲作者以平視的視角、罕見的筆調,寫活了位處城市邊緣的鐵皮屋工廠兼住家的特殊氛圍。

現代詩首獎由澳門年輕詩人陳家朗〈公廈靈柩〉獲得,以超現實的黑色幽默手法探討現代社會所面臨的「孤獨」議題。 古典詩首獎由戴翊峰〈秋行臺北大縱走北段四章〉獲得,以跨夜縱走臺北步道經驗爲題,細緻描寫沿途所見所聞。

舞臺劇本首獎由劇場工作者李家蓁,以2015年發生的八仙樂園彩色派對塵爆案爲背景所創作的〈那場被遺忘的派對〉獲得,評審指此劇形式與內容縝密交疊,同時也讓社會事件進入劇場,喚醒社會這個不應被遺忘的痛。

鄧九雲《女二》獲23屆文學年金獎,且已於今年2月由三採文化出版,她精準寫出演藝圈中的階級差異,展現了女演員不向外人說道的一面,且表面雖是書寫演藝圈的故事,但更對照出現實社會的階級與性別權力。

第25屆臺北文學獎除了臺灣本地投稿者之外,亦有來自日本、加拿大、美國、法國、英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澳洲、中國大陸及港澳等地區,總收件數高達1483件。投稿者年齡層廣佈,從最小9歲至年紀最長的89歲,各部作品皆以獨特語調及視角,闡述多樣的感知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