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算!公募指數使用費改由基金管理人承擔,影響幾何?|合規觀察與基金人事
21世紀經濟報道特約記者 龐華瑋 廣州報道
公募基金降費又有新舉措。
3月19日,證監會官網顯示,大批基金管理人集中發佈公告稱,自3月21日起,存量指數基金的指數使用費將由基金管理人承擔,不再從基金資產中列支。
此次變更後,全部指數基金的指數使用費均由基金管理人承擔。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2024年末指數基金規模測算,此次調整指數使用費的付費模式,年度涉及金額超8億元。
業內人士指出,這一舉措將利好基金持有人,進一步降低投資者的理財成本。但對部分指數基金老產品規模比較大的基金公司,這筆費用影響較大,它們的收入相應下降較多。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2024年末指數基金規模測算,此次調整指數使用費的付費模式,易方達基金、華泰柏瑞基金、華夏基金是受影響較大的公司,均需每年多支付超1億元的指數使用費。此外,南方基金、嘉實基金、廣發基金、國泰基金、博時基金等基金公司也每年要多支付超2000萬元的指數使用費。
指數使用費改革
3月19日,基金公司紛紛公告調整存量指數產品的指數使用費的付費模式。
當日,證監會官網顯示,大量基金公司集中發佈公告,爲降低投資者的理財成本,經與基金託管人協商一致,自 2025 年 3 月 21 日起,公司旗下部分指數基金指數使用費調整爲基金管理人承擔,並相應修訂基金合同有關內容。本次調整後,基金管理人旗下全部指數基金的指數使用費均由基金管理人承擔。
所謂指數使用費,是指數公司向指數基金產品收取的跟蹤指數的費用,或由基金資產列支,或由基金管理人列支。這其中涉及ETF基金、ETF聯接基金、場外指數基金、指數增強基金等產品。
究竟該由誰來承擔指數使用費?
2021年以前,這一費用由基金持有人承擔。但在2021年年初,證監會發布《基金運作指引第3號——指數基金指引》(以下簡稱《指引》)明確規定,指數基金應當在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中明確約定,標的指數許可使用費應當由基金管理人承擔,不得從基金財產中列支。《指引》實施時間爲當年的2月1日。
不過,《指引》也提及施行前已經覈准或註冊的指數基金,指數使用費仍可由基金財產列支。
也即是說,指數使用費是按照“新老劃斷”的原則收取。
記者查閱Wind數據發現,目前被動產品的指數使用費主要是兩種情況:
一是2021年前成立的存量老產品,基金指數使用費是從基金資產列支。2021年處於“新老劃斷”期。
二是2022年後成立的新產品,基金指數使用費由基金公司從管理費裡面列支。
也即是說,以2021年的《指引》實施時間爲分界點,基金指數使用費採取“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
而此次基金公司主動調整後,自3月21日起,所有指數使用費均由基金公司承擔,不再從基金資產中列支。
頭部指數基金公司受影響
此次指數使用費的付費模式調整影響面較大。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末,純指數基金規模爲3.74萬億元,增強指數基金規模爲2042.19億元,債券指數基金規模爲1.3萬億元。其中一部分涉及指數使用費的付費模式調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據wind數據統計,目前由基金財產承擔指數使用費的基金一共有689只(僅計算初始基金,下同),截至2024年末規模合計約3.2萬億元,佔全行業指數基金數量的近三成,規模佔近六成。
上述689只基金的指數使用費率大部分爲0.02%和0.03%。也有部分基金指數使用費達到0.06%,比如部分QDII基金,如博時標普500ETF、國泰納斯達克100等。此外,指數編制的難易程度和是否獨佔使用等因素也會影響指數使用費率,比如嘉實深證基本面120ETF,指數使用費率就因此高達0.1%。另外,還有部分基金根據不同的規模設置不同的指數使用費率。
記者發現,總體來看,目前ETF和ETF聯接基金的指數使用費率大多爲0.03%;場外指數基金的指數使用費率大多爲0.02%;增強指數基金的指數使用費率則較指數基金打8折,大多爲0.016%;而跨境ETF或跨境指數基金的使用費率大多較高,不少集中在0.04%~0.06%,但部分跟蹤MSCI系列指數的ETF使用費率則較低,在0.0004%~0.0125%之間;此外,部分國開債、金融債指數使用費較低,平均在0.015%左右。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2024年年末指數基金規模測算,全市場由基金產品承擔的年度指數使用費超過8億元。
“這次調整後,指數使用費改由基金公司承擔,不再由基金持有人承擔,相當於進一步讓利於持有人。將進一步爲投資者節省費用,減輕持有人的費用負擔,也延續了基金行業公募基金降費改革,體現出以持有人利益爲本的理念。這對基金行業未來長期發展來說是有利的。”3月19日,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接受採訪時表示。
不過,楊德龍也指出,從基金公司角度來看,儘管指數使用費率不高,但考慮到指數基金規模較大,對部分指數基金老產品規模比較大的基金公司,這筆費用影響較大,可能造成這些基金公司收入下降較多。
有業內人士以2024年基金季度平均規模爲基準,測算了3月21日以後各家基金公司需要多承擔的年指數使用費。其中,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華泰柏瑞基金居於前三,相應指數使用費均在1億元左右。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2024年年末基金規模測算,此次調整,易方達基金受影響產品40只,它們年度指數使用費約1.7億元;華泰柏瑞基金有9只產品要變更指數使用費的付費模式,年度指數使用費約1.2億元,其中作爲市場最大的指數基金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的年度指數使用費就超1億元;而華夏基金受影響產品32只,涉及變更的指數使用費約爲1.2億元。
另外,南方基金和嘉實基金每年需多支付的指數使用費也超過5000萬元。其中,南方基金受影響產品28只,每年需多支出約7600萬元指數使用費;嘉實基金受影響產品20只,每年需多支出約5800萬元的指數使用費。
此外,廣發基金、博時基金、國泰基金等受影響產品也超過20只,每年需多支出指數使用費超過2000萬元。
無疑,指數使用費的付費模式調整將對部分基金公司淨利潤造成影響。
分析人士指出,根據上市公司披露的部分基金公司的2024年中報數據推算,大部分基金公司指數使用費佔淨利潤在5%以下。有數據可查的基金管理人中,浙商基金、華泰柏瑞基金以及國聯安基金佔比較高,分別爲19.04%、14.91%和7.4%。華泰柏瑞基金和國聯安基金由基金財產承擔指數使用費的產品規模佔公司總規模比分別爲50%、22%,指數費用的轉移對這些公司淨利潤影響相對較大。
降費改革進行時
指數使用費改革是公募費率改革的一環。
2025年1月,證監會印發的《促進資本市場指數化投資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提出,降低指數基金投資成本,推動降低或減免ETF做市、登記結算、指數使用等費用,持續調降指數基金運作成本。
而早在2024年11月,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華泰柏瑞基金等頭部基金管理人就紛紛發佈公告,調降旗下大型寬基ETF的管理費率和託管費率,管理費率統一調降至0.15%,託管費率統一調降至0.05%。此次降費後,實施0.15%管理費率的權益ETF規模超過2萬億元,低費率成爲市場主流。
據記者瞭解,2023年7月開啓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分三步走,按照“管理費用-交易費用-銷售費用”的實施路徑分三階段推進。
第一階段以管理費、託管費爲核心。2023年7月8日啓動,降低主動權益類基金費率水平,新註冊產品管理費率、託管費率分別不超過1.2%、0.2%。
第二階段以公募基金交易佣金爲核心。調降基金股票交易佣金費率,具體包括佣金降費(預計分倉佣金萬八降至萬五)、分配比例上限由30%降至15%,限制“佣金換渠道、換服務”、30%的單一分倉等操作。
而此次降費改革則兼顧到了指數使用費,業內人士估計,接下來公募基金第三階段銷售費用改革也將很快到來。目前已經有基金開始降低銷售費用費率,包括申購費率和銷售服務費率,而業內人士表示,2025年起還將進一步降低基金銷售費率。
近期監管層明確表示,爲更好維護投資者權益,積極推動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分階段降低綜合費率,預計每年爲投資者節省超過450億元成本,同時也讓基金公司與投資者利益綁定更爲緊密。
對此,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通過費率改革,基金行業綜合費率水平穩步下降,將提振投資者對於公募基金的信心和認可度,以及基金持有人的獲得感,有助於推動行業長遠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