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痛不理 類風溼性關節炎迷思多
簡小姐在四年前因雙腿膝蓋發炎疼痛無力,就醫後確診爲類風溼性關節炎。發病之前,她可以拉二胡、做卡片,甚至擔任自然生態解說員。但隨着症狀惡化,行動不便,連刷牙、開門、扣扣子、動滑鼠等簡單動作,都做不了。
▲不痛不理 類風溼性關節炎病友迷思多(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類風溼性關節炎之友協會、風溼病醫學會共同發佈一份針對全球一萬多名類風溼性關節炎病友所進行大調查。結果顯示,部分病友存有錯誤認知,例如,不曉得「此疾病引起的關節破壞,會導致殘障」。
不少病友不清楚「類風溼性關節炎造成的關節破壞是不可逆的」,甚至以爲「只要不痛,就代表疾病獲得控制」,於是自行中斷治療,讓疾病更加惡化。
中華民國風溼病醫學會理事長蔡嘉哲無奈地說,部分病患錯誤以爲不痛就是病情控制,而擅自停藥、減藥,也少回診。其實這是錯誤觀念,即使關節沒有腫痛,但如果持續發炎,關節仍舊遭受破壞。
蔡嘉哲理事長解釋,類風溼性關節炎爲常見的慢性、全身性、發炎性自體免疫疾病,屬於全民健保的重大傷病之一。發病年齡多落在25至50歲之間,以女性居多。
大部份患者病情爲漸進式發展,一開始覺得身體的關節活動逐漸不靈活,隨着疾病嚴重程度增加,產生對稱性的關節侵犯或慢性發炎,導致關節逐漸變形。
簡小姐就是典型個案,因爲關節疼痛,連走路都成問題。所幸,隨着疾病妥善控制,她繼續工作,並重拾書本,在職進修餐飲與旅遊管理,爲自己人生圓夢。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張棋楨醫師提醒,很多患者病人不覺得痛,外觀也不紅腫,以爲病情已經妥善控制,但在超音波影像檢查下,就可發現發炎跡象。如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纔不會錯失治療的關鍵時機。
資料來源: 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