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溼性關節炎免驚 早發現早治療
中國醫藥大學教授蔡嘉哲研究團隊,開發「精準類風溼性關節炎之診斷套組」新穎性生物標誌物,針對疾病治療反應,提升檢測敏感度及評估。(中醫大提供/張妍溱臺中傳真)
類風溼性關節炎早期須透過合併患者症狀、關節檢查、X射線及血液檢查等診斷結果,卻因判斷分數無法達標而影響醫師開立健保藥物。中國醫藥大學教授蔡嘉哲研究團隊,開發「精準類風溼性關節炎之診斷套組」新穎性生物標誌物,針對疾病治療反應,提升檢測敏感度及評估,爲類風溼性關節炎診斷另診斷工具。
中國醫藥大學指出,蔡嘉哲與彭心儀博士後研究員開發「精準類風溼性關節炎之診斷套組」,適用於所有關節炎病人,利用酵素連結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定量檢測人類血清與經EDTA 或肝素處理後血漿中BR1自體抗體,BR1抗體測試可作爲類風溼性關節炎之診斷輔助工具,其分析結果應同時搭配其他臨牀資訊。
中國醫藥大學表示,關節炎爲一個常見且非單一的疾病,常伴隨多種形態,患者在關節處感受疼痛、腫脹及僵硬,且疾病發生率女性是高於男性;在美國及大陸逾5千萬及1億人口分佈,每年罹患人數攀升,而類風溼性關節炎爲慢性發炎且具破壞性自體免疫疾病,影響人口爲0.5至1%,迄今無單一測試可以用來診斷。
蔡嘉哲表示,開發IgG anti-BR1 ELISA的檢測陽性率皆高於RF及ACPA的檢測套組Roche、Inova及IBL,此結果顯示BR1的檢測可提升臨牀檢測陽性率,並且針對RF及ACPA皆爲陰性的病患能再篩檢出一半以上,提升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診斷,甫獲科技部「2022未來科技獎」有潛力成爲第3個類風溼性關節炎輔助診斷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