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溼性關節炎 免疫系統鬧叛變

由《中時》與類風溼關節之友協會合作舉辦之講座,吸引民衆參加擠滿場地

我國共有600萬人受關節炎所苦,其中,有「不會死的癌症」之稱的類風溼性關節炎盛行率佔0.4~0.8%,患者的關節紅腫疼痛,最終導致變形病因在於免疫系統的叛變,T、B淋巴細胞叛變後進入關節搞破壞,造成發炎、變形。爲響應10月12日世界關節炎日,本報與類風溼性關節炎之友協會合作,於6日舉辦類風溼性關節炎健康講座,吸引超過200人響應。

北醫風溼免疫科主任張棋楨表示,患者早上起牀時會感覺關節僵硬、腫脹、疼痛,並在觸摸關節時感覺溫暖,也會出現皮膚髮紅、皮膚下風溼性結節症狀;在全身性症狀中,則包括疲勞、食慾不振、體重下降、貧血肌肉痛或輕微發燒。

關節疼痛影響生活

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有8成的人發病於35~50歲間,女性男性多2倍,半數患者在1年內產生蝕骨現象,7成患者在3年內在X光上可見關節侵犯,而關節功能的喪失則出現在前2年內。因初期症狀不明顯,曾有患者延誤治療,造成不可逆的變形狀況。患者也可能伴隨其他併發症,包括乾眼症鞏膜炎、肺纖維化包膜炎、心肌炎等。

許多人因關節疼痛,無法正常生活,甚至失業。據統計,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平均1年失去30個工作天,且半數以上患有憂鬱症。與比一般人相比,壽命平均少10~15年,若伴隨併發症,死亡率則是其他患者的2倍。臨牀上常見許多人都在關節變形時才就醫,張棋楨建議,發現關節腫起、僵硬,或疲勞、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等症狀,持續4~6個星期,就應至風溼免疫科報到,以利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