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寶佳下一步怎麼走?

先說我的結論,寶佳不是禿鷹集團。主要理由有三項,第一是禿鷹通常指的是放空行爲,最有名的案例是2005年的勁永禿鷹案,但寶佳做多不做空;第二是寶佳自2016年參與鑑機資產管理(後改名寶佳資產管理)迄今,四年多來從未因證交法155條被主管機關查覈過,簡言之並沒有意圖影響行情的炒作行爲;第三是寶佳的持股時間很長,而且持股比重都不低,與市場常見的主力短線炒作或做空狙擊完全不同,其實更像是「另類」的參與經營

由於寶佳資產管理公司日前爆出投資部門主管邱裕元涉嫌行賄勞動基金運用局官員遊迺文,利用勞動基金購買特定股票的重大弊案;加上勞動基金9、10月出現鉅額虧損,引爆各界不滿聲浪,身處風暴中的寶佳也被痛批爲禿鷹集團。

先來看這樁弊案,勞動基金買進的「特定股票」是遠百(寶佳集團持股約12%),與其說是操縱股價,其實更接近是藉勞動基金來「美化帳面」。其次,勞動基金兩個月慘賠逾千億,實際上和這次弊案關聯性極低,畢竟遠百股價波動不大,只能說是外界想當然爾的聯想。

當然,寶佳這次犯了大錯,也勢必爲此付出代價;加上這幾年寶佳在股市四處出擊,得罪不少金融世家、企業大老,如今等着看好戲的也不在少數。不過,如果從理性、資金運用角度思考,或許更能理解寶佳集團的策略其實很合理,並因此得到很好的投報率。

許多人對寶佳從最大地產集團變身最大市場派感到困惑,坦白說我也是如此。2009年,國內房地產正從金融海嘯的震撼中逐步復甦,我在今週刊做了「神秘地產王陳海」的封面故事,當時的出發點是寶佳機構已經是不折不扣的地產天王,旗下擁有數十家公司、一年銷售8千到1萬戶的驚人天量,但外界對寶佳卻所知有限,所以我想揭開其神秘面紗,和大家分享他們的成功故事。

不過這個從來沒有人嘗試過的封面故事卻讓我吃足了苦頭,原因是這個集團低調到不行,根本不得其門而入。而既然約訪不到,我乾脆直接殺到五股的寶佳總部,在門口等到有人回來時跟着溜進去,然後直接上樓找董事長秘書,表達我想深入報導寶佳集團的意願,就這樣談了20分鐘,也開啓了一場有趣的採訪旅程

之後透過桃園「有愛慈善基金會」安排,我到大溪球場參加慈善義賣晚會,林陳海當時擔任基金會榮譽董事長,當晚他的夫人以200萬標下馬總統捐贈義賣的一幅書法,夫妻倆還開心地上臺和主持人合影。接着我到臺中參加櫻花建設的股東會,當時接任櫻花建董座未久的林陳海長子林家宏第一次主持股東會,還是個有點靦腆的年輕人;然後我走訪高雄的寶佳建案,實地瞭解寶佳在南臺灣的佈局;最後再訪談幾位機構的核心幹部,加上其他建築同業的協助,終於完成這項艱難的任務。

當時我分析了寶佳的成功心法,揭密由「寶佳基金」架構出來的獨門內部創業機制,解構寶佳的七大核心體系,還有剛成立的「寶佳學苑」,當然最重要的是林陳海的知人善任與經營智慧。而這次的深度報導,也讓外界對神秘的寶佳機構有了較完整的認知。

林陳海在房地產業寫下的傳奇可說是空前絕後,他不靠政商關係炒地皮,賺的是實實在在的土地加工財;他幾乎不蓋豪宅,始終堅持剛性需求的平價住宅,如今驗證這纔是房市永遠的主流。而自79年從澳洲返臺創業迄今,靠着賣出一戶戶的房子累積逾千億身家,在地產界無人可出其右。

也因此,當2017年寶佳資產管理、和築投資等大舉介入股市時,我確實感到極度詫異與困惑,不解向來專注本業又極度低調的寶佳集團爲何作風丕變、以如此高調又充滿爭議性的手法進軍資本市場?並從此成爲媒體追逐與主管機關高度監管的焦點。

不過經過幾年的觀察,我越來越能同理寶佳的抉擇。畢竟在房市累積驚人財富後,爲龐大資金找出路是再合理不過的安排。寶佳原本確實有進軍金融業雄心,但從中信金、臺新金等一路操作下來,寶佳深刻體會到在金管會嚴密監控下,幾乎不可能爭取金融業經營權;之後寶佳調整策略轉進傳產股,目前最受矚目的標的包括永大東元與遠百。

當然,所有投資都追求獲利,但寶佳的獲利模式不是trade、而是「參與經營」,且是透過真金白銀買進股票、成爲大股東來參與經營。檢視寶佳集團近年來介入的標的,大抵有幾項共通點,包括大股東持股偏低、每年配發股利、擁有土地資產等。這些條件確保寶佳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也更增添與公司派談判的籌碼,而穩定股利也能提高報酬率

透過這樣的操作模式,寶佳在資本市場獲得極佳報酬,以投資角度來說寶佳的策略相當成功。但不可諱言的是,儘管「寶佳模式」在國外資本市場司空見慣,但在臺灣卻是冒大不韙的行爲,原因無他,對遭鎖定的企業來說,寶佳就是侵略者,而且都是在其買進相當持股後才驚覺被偷襲,國內環境目前仍無法接受這樣的行爲。

總結來說,相較於在房地產的傲人成績,寶佳集團在資本市場還是個未知數。而在這次捅出大婁子後,股海中的「寶佳模式」還能不能繼續?這個史上資金實力最雄厚的「市場派」下一步怎麼走?值得我們好好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