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疫情下的街坊衆生相
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揮之不去,臺灣自詡防疫有成,解封后的暑假,知名景點隨處可見報復性觀光人潮,彷彿寶島已對這隻新病毒完全免疫。儘管陸續有離臺的外國人在境外確診,但指揮中心總能以「像極了愛情」的說詞安撫國人!
先說巷口那家超商,過去半年,先是爲了口罩與酒精預購忙翻,7月開始又接下振興三倍券的實體販售重任。誰叫臺灣人太勤奮,把便利商店開到全球密度第二(僅次於韓國),對政府而言,讓超商扮演政策工具人「只是剛好而已」。
但如此一來,可苦了加盟主與工作團隊。向來輪值晚班的碩壯小哥,在口罩預購的熱季,幾度累癱,不必刻意減肥,體重就掉了好幾公斤,原本的長短腳走起路來就更跛了。
員工配合政策而血汗,加盟主日子也不好過。因爲晚班工作量超負荷,店長被迫犧牲例休,晝夜補位的結果,傷筋動骨,肩頸手背佈滿磁力貼,仍得忍痛搬貨上架,還要應付三不五時冒出來的奧客。
當然,對於自稱渺小、只是盡忠職守的店長來說,「疫」界人生還是有值得高興的事,例如他力推的門市LINE羣組,成員數在半年間倍增至上限,除了有利於團購創造額外利潤,還兼具疫情溫度計的作用。自從8月初比利時工程師在出境前被篩出染疫,羣組裡每天都有人敲碗,要求店長設法開闢新的口罩貨源,即使在新貨源無着的情況下,出聲預約者就佔了成員總數的五分之一,顯示民間的疫情警報早已自動升級。
再說街上開了廿年的乾洗店,解封前業績掉了三成,換季時需求稍稍回溫,不多時又跌回三成。老闆哀怨地說,店面是自己的,唯一的員工是兒子,一時的衰退或許還挺得過,但他就怕常客改變習慣,疫後也不回來了。我問:「何不趁機把店收了,改當包租公?」老闆把目光瞥向兒子:「還不是爲了他!」
說來微妙,疫前嫌乾洗店工作太苦,一度想跳到外面開眼界的老闆獨子,在疫情期間,看到朋友有的放無薪假、有的被裁失業,突然慶幸自己有一間店面可以繼承,從此不再提跳槽的事,老爸的退休計劃也跟着無限期延後。
最後是街尾的美容院,同樣面臨客人流失三成的困境,開業超過卅年、經歷多次變局的老闆娘卻超級淡定。她說房東降了點租,剛好補貼水電費,沒客人上門的時候,就多讀書;這段日子,她在店裡看完了十多本書,包括丹布朗(Dan Brown)系列套書。這位不用手機、在家不開冷氣、在店裡不擺電視的理髮專家,更像隱於市的高人,只有在提到「最近好幾位七、八十歲的老客人,都不再出現了」,臉上才浮現因疫情而起的淡淡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