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趨勢】魏聰哲/AI機器人如何影響失業與產業人才轉型
▲AI時代來臨,高齡少子化有解,但後續恐將造成短期失業人口社會問題。圖爲示意。(圖/電影《機械公敵》劇照)
AI(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科技的導入與運用,雖有助於解決不久的未來高齡少子社會型態引發的勞動人口不足、價值創造能力低落,以及產業競爭力衰退等中長期性的社會經濟問題;不過卻也可能引發短期失業問題以及人才如何轉型等短期性經營環境調整問題。因此,政府鼓勵產業界發展與應用AI與機器人科技維持國際競爭力的同時,亦須思考這些新興科技對於失業與產業人才轉型之影響。
AI機器人科技的導入運用將取代常規定型特質(Routine)的工作、造成短期失業人口社會問題
諸多學者指出,有別於過去鐵路、汽車、電話等傳統科技出現能夠創造大量僱用人口,1980年代電腦科技出現之後的智慧科技以及自動化科技所能創造的僱用人口將越來越少。未來運用AI與機器人科技進行製造或服務的趨勢無可避免,其所造成的短期勞動人口取代效果如果與高齡少子社會進展所引發的勞動人口減少現象相互抵扣,必然有一段期間會產生失業人口增加的社會問題。而且,這些失業人口原本從事的工作多以常規定型特質(Routine)的工作爲主,例如:揀貨、分類、反覆組裝、單純性收集與計算分析或櫃檯接待服務等。產業人才累積創造性(製造服務設計等)、溝通協調性元素(問題解決、需求與系統整合等)的工作能力,將成爲未來職場生存關鍵。
第三波AI浪潮的科技內涵在於創造「人類與智慧科技共融共存社會」
AI科技發展已歷經三個浪潮,日本通產省在1982 年的第二次浪潮期間與學研界推動的具備「強人工智慧」特質的「第五代電腦計劃」,於五年後寂靜落幕,並未帶來AI科技普及產業應用的效果。相對於此,近年因深度學習、GPU等繪圖晶片處理以及大數據分析技術成熟所牽動的第三波AI浪潮,主要着重在輔助人類社會提升決策效率的「弱人工智慧」,因此較容易應用到產業界應用服務的發展。因此,現階段的AI結合既有的機器人與自動化科技,並不會完全取代專業技術人才的工作,反而會讓既有的知識型專業工作創造更多的附加價值。未來如何營造一個讓產業人才學習與AI機器人合作共存的工作環境,應是政府與產業界所關注的重要問題。
現階段AI機器人科技的導入運用在填補臺灣人「重勞動」口不足問題、不致引發長期性大量失業人口
在高齡少子社會型態急速進展下,臺灣與日本以及新加坡等亞洲先進國家同樣面臨嚴峻的勞動力不足與生產力下滑問題,因此AI與機器人科技導入產業界使用,主要在於摸索如何形成AI機器人與從業人員的互補分工機制,並且讓產業人才的能力有所轉變,並不會造成長期性大量失業人口的社會問題,但是短期失業人口問題仍須關注。有關臺灣產業導入AI與機器人可解決的主要問題,「解決製造或服務現場勞動力不足問題」、「解決製造或服務現場人員的作業負擔過重問題」,以及「解決因人員流動率高造成的製造或服務現場作業效率低落問題」等三項,是目前產業界導入與運用AI與機器人最想解決的重要問題。這也說明,國內製造業或服務業目前缺工現象嚴重,並且需要「重勞動」的工作通常人員流動率過高,因此導入AI與機器人後可以使得此種工作缺額獲得填補,也可將從業員配置到更能發揮所能的職位。
臺灣應加速跨領域產業創新人才轉型與「人+AI機器人」合作工作環境的建置、以因應高階人才外流以及既有產業人才低薪化問題
基於藍領人才短缺、低薪服務業人員流動率高以及外勞來臺意願降低等因素,臺灣產業導入與運用AI機器人並不會造成大量長期性的失業人口問題,反倒是應積極摸索產業人才轉型的方向與整體性策略。
無論是製造業或服務業,皆期待在導入AI機器人過程當中,能夠同時促成員工逐步累積作業現場的技術問題解決(如:AI機器人管理師、醫療照護工程師、服務科技工程師等)、系統整合規劃、軟體設計,以及AI基礎研究(數理邏輯演算法、統計科學等)等具備創造性與溝通協調性的知識能力,成爲「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T(Robotics technology)+ Domain knowledge(IE:Industrial engineering、SE:Service engineering)」的跨領域產業創新人才。未來導入AI機器人之後,讓既有員工轉向從事更有附加價值甚至創造新價值(如:開發結合AI、機器人與大數據分析的新應用服務等)的工作,以提升勞動生產力以及營業利潤,乃是必然的趨勢。
事實上,鼓勵產業導入運用AI機器人之後如沒有相應的產業人才轉型策略,則可能造成高階人才外流以及既有產業人才低薪化問題,但如能搭配各種人才轉型配套措施,則能形成人才價值創造能力與薪資同時提升的「人財共進化」良性循環。對此,政府應結合產業公協會以及企業經營者共同努力,確立人與AI機器人的分工規範與各產業所需的人才轉型方向,進一步營造符合既有產業人才轉型的工作制度以及培訓機制,提升臺灣產業人才的價值創造能力並回饋到薪資水準的提升。
延伸閱讀
●魏聰哲,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所副研究員兼日本中心主任。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