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畢業季 | 中央美院實驗藝術學院本科生畢業展作品推介

來源: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

“2021中央美院本科生畢業展”第二階段

已經面向公衆開放,展期至6月20日。

所有觀衆(包括持邀請函及VIP卡的嘉賓),均需實名預約,佩戴口罩,經體溫檢測合格,驗證健康碼爲綠碼後,方可入場參觀。疫情防控期間良好秩序需要大家共同維護,參觀時請自覺愛護展品及設施,文明觀展,感謝您的理解與配合。

展覽信息

實驗藝術學院本科生畢業展

參展藝術家:

鄭子佳、趙易知、李克錚、孔俊傑、雷劍豪、陳厚聞、劉博文、徐楚蒙、李國琛、袁毅欣、陸飛、孟寅飛、張小網、彭家園、侯凱、王天志、鄒雅琦、陳佳琰、孟倬司琪、高藝軒、李秋悅、王典、巴圖、吳蓉、劉鵬航、馬靜遠、曹嘉巍、王琛、於航、徐暢、楊世博、黃寶儀、趙禕彤、徐智雯、李若寒、陳瀟鈺、沈聰、李喬茜、陳宇婷、魏弋川、鄭曉琪。

展覽介紹

2021中央美術學院本科生畢業作品展已於6月10日開幕,此次畢業展實驗藝術學院參展本科生共41人,線下展展出作品41件,作品類型涵蓋裝置、影像、行爲、繪畫、AR等多個領域。與此同時,線上展也將於6月22日全面上線,無法親臨現場的觀衆還可以期待一下線上展覽。

本科生作品全覽:

1.

鄭子佳

1996年生,吉林白山人,喜歡自己做東西,手遊,擼貓,不喜歡外出活動。

《夢》

夢並不是全無意義的,噩夢也一樣,過去和現在的夢都是來源於自己的認知,在藥物和醫生無法提供更多的幫助時,夢也是自我療愈的方式,是自救。感同身受這種事情太困難了,並不完全整潔的表象下是一團糟亂。可以躺下試試看,睡一覺,不過這不會舒服,而且這種環境無法入睡吧?但臆想和夢裡斥責讓人焦慮的聲音比現實多得多。

2.

趙易知

關注後資本主義時代社交媒體中的女性形象和慾望流動。

《流放之地》

女性主義理論家茱蒂絲巴特勒在《性別麻煩》中將卡夫卡的小說《在流放地》中的行刑工具形容爲一種統治機器和統治機器之下的獨特認知狀態:統治機器其實本身並無固定形態,甚至並非如崇拜它的人所恐懼的那樣是一個真正的實體,所有關於它的認知都來自於盲人摸象般的一個個零散片段。

藉由此理論啓發,我考察了一個女性用戶佔據多數的社交媒體app“小紅書”中社會規訓在女性身上發揮作用的方式,小紅書是一個“種草”網站,目的最初是爲了推廣美妝產品,現在其內容逐漸拓展,然而還是服務於其背後所推崇的一種極度消費主義的理想女性形象。小紅書背後所承諾的絲滑精緻的感覺實際上是一種對現實正常生活中遇到痛苦的極端否認和背離,它可能表現爲口紅種草博主博文中用甜食形容化妝品並暗示一種極度柔順的女性氣質,也可能像asmr那樣由一位女性博主用溫和彷彿耳語的聲音爲潛在的觀衆提供心理撫慰又販售一種賽博親密。

我的作品選擇了一種類似於asmr視頻中神秘而溫柔的背景樂,並且給角色編寫了像在撫慰屏幕外的人的獨白。然而她們的形象卻全部都和各種各樣的疾病有關。我想要以此暗示他們處在一種渾然不覺的慢性疼痛中,隱喻人們投身於小紅書這一慾望生產機器後所處於的矛盾狀態。她們投出充滿愛的語詞的過程其實是一種愛慾的代償行爲,消費主義已經通過自戀侵蝕了對真實他者的慾望,溫柔的愛語反倒體現了其內心匱乏的狀態。但人們對慾望之物的渴求給她們機會扮演了一個他人夢想中的角色,因此愛慾最終以一種近乎於犧牲的形態出現:社會場域的失言讓這些女性在因不斷被迫困於自己的身體的狀態而焦躁不安,搖擺在自我厭惡和自戀之間。

3.

李克錚

1998年6月出生,本科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

《MUSIC’AI’N》

音樂一直被視作是人類所創造的藝術,隨着AI人工智能的不斷髮展,機器人正在完成一件件曾經只有人能做的事,那麼是否在不久的將來,機器人也能創造屬於它們的音樂?

通過一組python代碼用AI(人工智能)控制舵機去學習如何擺動鼓刷,在這個基礎上,我賦予其音樂的表現形式,通過擊打不同的材質表面發出不同音色的聲音組成音樂。基於深度學習的算法,AI控制下的16個舵機最終會達到一致完成學習並重新開始下一次的學習,因此每一次的音樂演奏都會是全新獨特的。

MUSIC’AI’N是我定義的新詞,從musician(音樂家)演變而來,意爲“人工智能音樂家”,這件作品展示了我作爲一名藝術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階段性探索與思考。

4.

孔俊傑

我的心,是一座城,一座最小的城。

沒有雜亂的市場,沒有衆多的居民,冷冷清清,冷冷清清。

《上行》

規則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習慣性遵守的行動指南。這件作品通過對美術館通道的介入,借用交通線的形式對觀者習慣性的行進做一個逆反的處理,15cm寬的黃線和白線將前行的過程中本該依附於地面的指引線緩緩上升,脫離地面,形成了一種虛擬現實。交通線已經不僅是對觀衆行進產生行爲上的改變,作品藉此隱喻身處社會,規則的背後是對意識的塑造。

5.

雷劍豪

1998年出生於湖南長沙,

2013—2017年就讀於中央美術美院附中,

2017年至今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

藝術家喜歡並擅長於運用各種媒介進行創作。

他對思想、文字語言、時間甚至空間的關係非常着迷,現階段的創作也由此展開。

《三種白》

我折了一萬張紙,

並將紙上的摺痕掃描到電腦中。

通過GAN技術(對抗生成網絡),電腦將學習掃描到的摺痕樣本,生成機器理解的摺痕。

最後我將模仿機器生成的新摺痕摺紙,

努力折出一張與機器生成圖一摸一樣的紙。

我通過大量無意義的勞動,製造出一批特徵不明顯的數據。

機器通過學習我的無意義勞動產生出一批新的數據,這些新數據是機器生成的是創新的。然而對於我而言這些新的像素圖片與自己折的一萬張圖過於擬合就如同是複製。

最後我努力學習通過各種方法還原機器生成的紙紋其實也是複製的一個過程,但由於操作的侷限性這個並不能達到百分之百,而我在複製的過程中產生的錯誤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種創新。在這件作品中機器與人關於創新與複製的概念將會消解。人類勞動以及機器勞動也會以不同的方式提及。

6.

陳厚聞

1999年出生於北京,

2017年進入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

2019年進入科技藝術工作室學習。

《處處惹塵埃》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宇宙的“原初之光”。它是宇宙學中“大爆炸”所遺留下的熱輻射,人類雖對其不可見不可感,但它從宇宙誕生之初就一直存在。

經由此地的輻射射線會在裝置的3個雲室中分別顯現。其攝像頭捕捉到射線時,程序將解析射線的軌跡生成對應音符,譜寫成一首本被忽略的神秘樂章,彷彿昭示着:本來無一物?處處惹塵埃。

運行原理:

經過低溫,裝置的雲室中將漂浮着由乙醇過飽和蒸汽所形成的細小塵埃,當射線(帶電粒子)擊穿空氣時將產生大量的正負離子對,過飽和乙醇蒸汽將以這些正負離子對作爲凝結核形成霧滴,從而使射線具象化。攝像頭實時捕捉到射線軌跡時將信號傳輸至採用cv2視覺識別庫的Python程序,經過算法解析後輸出MIDI cc信號至Ableton live生成對應的音樂。

7.

劉博文

生於1997年,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本科在讀,

2013年考⼊中央美術學院附中,2017年畢業,於同年年考⼊⼊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專業。

2021年考⼊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研究生。曾獲得中央美術學院二等及三等獎學金。

《勞動號子》

作品由下方的克拉尼圖形發生部分與上方的機械傳動部分構成。上方機械緩慢轉動併發出聲音,下方振盪器上的泥土不斷震動,勞動工具上寫着勞動號子。

8.

徐楚蒙

2017-2021中央美術學院 實驗藝術學院 本科。

《錯錯錯,莫莫莫》

此前有特斯拉車主誤將車輛駛入墓地,在空無一人的墓地,屏幕上的雷達卻一直顯示檢測出有“人”,這其實是車輛輔助駕駛功能雷達誤偵測造成的。

因此我將一輛特斯拉駛入墓園,經過反覆測試甚至設計機關“誘導”雷達識別來進行拍攝,截取出中控屏幕上檢測出“靈魂”的視頻片段進行重組敘事,去探討其背後關於生死的詩意。

9.

李國琛

1998年生於山西省臨汾市隰縣,

2013年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附中,

2017年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

《一二三四五六七》

竹林七賢在漢大一統的分崩離析之後所展現出的癲狂與灑脫,是對以往信仰與價值的解構,在我看來實則是重建。本作品由七段視頻和竹子腳手架組成。視頻表現了七個人、七種狀態、七個行動,有的怪誕,有的浪漫,有的甚至狂傲。曾經被面對的問題在今天以不同的方式到來,我們需要勇敢的去面對。

10.

袁毅欣

2017—2021中央美術學院,

2019—2020西班牙 瓦倫西亞理工大學。

《水形》

探索水在不同環境中的形式和變化,來討論如何自由快樂生活的可能性。以及通過在不同環境下的水來觀察社會生活與自然的關係。

11.

陸飛

1996年生於河北,2017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後選擇科技藝術工作室。

《用電腦孵化小雞》

作品如名,是通過電腦工作時產生的熱量來孵化小雞。我把電腦主機放進這個孵化箱,通過電腦的計算來積累熱量。電腦運行的是一個交互程序,可以識別面前觀衆的位置,顯示器中虛擬的小雞會一直跟着展廳中人的位置,在虛擬空間中行走。

我一直在思考生命與非生命、人造物與自然物之間的關係,這件作品只是對於我思考問題的一個階段性展示。

12.

孟寅飛

當一個事物成爲藝術創作,只是其結果之一。

2017級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本科生。

《那一夜之後,一切就都改變了》

那一夜門後的聲音,不停的在記憶中浮現。我試圖創造出腦海中的每一段聲音。將這些聲音堆放在兒時臥室的門後,扭曲着表面破碎的衣服下發出陣陣異響。重現着一個十二歲男孩那一夜的經歷。

13.

張小網

一條活生生的龍。

《進化》

進化是由簡單轉向複雜,是掙扎前進的過程。人與動物之間關係是我關注的,曾經作爲小朋友的我養過很多寵物,只是因爲一時自私的佔有慾,一點點的喜歡,就想要擁有它們,而他們的結果:大多因爲我的不負責任結局皆不美好。

我認爲人走之後,總會去一個私人訂製地方----我要去的就是一個充滿動物的地方,它們興奮、糾結,安靜又抵抗,我將化成一個個小我,試圖向他們贖罪,又或者是在尋找一條真正前進的道路。

14.

彭家園

1999生於黑龍江大慶,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2017級本科生。

《真實者所凝望的虛擬》

作品軟件部分使用了基於雷達攝像頭的AR識別,Ipad可以通過雷達信號的發射與返回獲得周圍物體的空間信息,在圓環的中心部分,Ipad識別到了一個旋轉的白色立方體。

這套AR識別系統基於普通攝像頭和雷達發射器的並行運作,雷達攝像頭之於ipad,恰似感官之於人類,我們沒有辦法界定哪一種感官信息更接近於“真實”,但人類可以通過常識知道,那裡沒有一個立方體。機器沒有“常識”,陷入虛擬之中的機器,恰似陷入真實之中的人類。

16.

侯凱

2017年至2021年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

《我需要,但或許又並不需要》

童年時期的我並沒有在父親身邊長大,這曾是我不願意提起的往事。

在我7歲那年,身上起了痱子,體膚上的折磨與心裡上的孤獨,使我特別希望此時此刻父親能在我身邊陪着我,能給我身上塗痱子粉,至使每次生病之後,我都特別希望他能出現在我身邊,隨着年齡的增長,這種需求越發平淡了,我逐漸的意識到,即便他不在我身邊,他也教會了我很多很多,很多更有意義的東西,有的時候,你沒有得到就是一種得到,就像我需要,但或許我並不需要。

15.

王天志

癡迷於生物及自然科學。作品中多含動植物、菌類、礦物晶體等材料。

《九個我》

世間萬物都是既“割裂”又“共生”的關係。物與物之間如此,單獨的物內部各構成元素之間亦如此。比如我們每個人自己的身體,器官之間互相獨立又緊密聯繫,甚至各個器官都有屬於自己的“意識”,那麼,“我”是一個獨立整體,還是衆多“我”的合體呢?作品塑造了一個融化的人的形象,從其體內無序的流淌出了動物骨骼、化工原料等物質,這些物質對象被快速生長的結晶覆蓋,似乎模糊了相互之間的邊界。但是在薄薄的結晶層下面,是格格不入的沒有生物聯繫基礎的各類“物件”。這件作品旨在表達一種對於“我”的懷疑與猶豫,同時又對近在眼前的人類肉體改造表達出某種立場模糊的興奮。

17.

鄒雅琦

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即將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將作爲藝術家預備役持續生產生活,認知世界改造世界。

《瞬間所有制》

我通過蹭社會資源的方式在北京市免費生活了21天,衣食住行梳洗娛樂全部蹭來,並且過得像名媛一樣優雅。

長久以來我一直在思考,極少數人是否可以通過這個社會產生的某些過剩物資從容活下去。在我的經歷中,這種免費「過剩物資」的分配非常有趣,它們往往分配給看起來物資富足的人——免費睡覺的高級酒店大堂、免費洗澡的機場和酒店浴場、混入婚禮或自助餐偷吃、頭等艙休息室、宜家樣板房、快銷品牌的退換貨政策、拍賣會的點心美酒等等。那我就扮成這種物資富足的人,混入其中讓一切都合情合理,和這些「過剩物資」互利互惠,利用它們蹭它們生活下去。

於是我完成了這美妙的21天。我在5.20日獨佔了將近一畝地的高級酒店大堂用來睡覺,我在5月11日在宜家的樣板間書房辦公一天。擁有、支配它們只是一瞬間,但是連續的瞬間就是永恆——我還可以擁有、支配其他的剩餘物資。這個理論下至少我不過百年的短暫一生,在安定的社會上將永遠擁有住所。瞬間的擁有和70年的房屋產權甚至歷代會覆滅的王朝沒有什麼區別。

18.

陳佳琰

1998年生於江蘇南京,目前是一個人類。

《新字典neo-dictionary》

“新字典”是一個關於文字的藝術項目。

讓大衆參與創造漢語型文字、爲文字賦予新的字音與釋義。項目旨在讓那些個人的、抽象的、新新的事物,能通過“新漢字”的方式被記錄;同時讓每一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在“新字典”項目中重新解讀現有的漢字,爲其重新賦音賦意。

同時所有項目中的“新字”都會被收編進實體版的《新字典》中,從創造到被收編,旨在完成一套完整的造字體驗。

19.

孟倬司琪

勤奮的散步人。

《我希望你也有九條命》

這是一個送給媽媽的創作

這個創作基於我目睹、以及我聽聞過的媽媽的許多次自殺經歷。它由一組裝置和九個動畫組成。裝置是一個高兩米八的鐵桿上端的機械拉着一個鐵桶緩慢上升至頂端再迅速落下,砸到下方的坡形亞克力上,再緩慢上升。模仿一個水桶打水的過程,在水桶上升的過程中會播放我特製的一首生日快樂歌。

裝置的視覺主體我選擇了一個不斷跳進井裡,又打滿水上來的水桶。在我看來水桶的每一次死去都意味着一次重生。

九個動畫的旁白來自我給我母親寫的一封信。我跟媽媽從未直接地聊起過她的自殺這樣的話題,但我從很多側面都瞭解過她曾經的磨難和掙扎。我跟我的媽媽曾經是一對關係非常不好的母女,我理解她的過程是逐漸意識到自己也是女人的過程。

裝置組架子上我放了兩個洋蔥,有一天我在家裡切開一個洋蔥,洋蔥弄了我一臉淚,但我驚訝的發現切開的洋蔥芯很像一個女人的生殖器官。對我媽媽來說,只有在眼淚和被切開後,她才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女性。

20.

高藝軒

是秋,本名高藝軒,手作愛好者,創作者。

《想要一架時光機》

以戲劇大篷車(造型爲一個帶有五個輪子的帳篷)的形式帶觀衆體驗作者的4年大學生活。整個表演時間爲6月8日至20日,8日至10日爲第一章,11日至13日爲第二章,14日至16日爲第三章,17日至20日爲第四章。第一章對應大一生活,帳篷會在校園內移動,觀衆可自行選擇搭車,每次僅限一人進入帳內,每個人遇到的帳內遭遇都是不同的,每次進入都會解鎖一個專屬“帳篷盲盒”;第二章對應大二生活,帳篷的行經路線爲繞美術館一週,由9位表演者按照特定遊戲規則共同完成數個小的集體即興創作(包括繪畫、音樂、舞蹈、詩歌等),本章開設夜場(夜場在草坪上);第三章對應大三生活,帳篷將停靠在一號樓前廣場角落的一棵松柏樹下,表演者在帳篷中一遍又一遍的唸誦《23年回憶錄》(作者自撰回憶錄),並將唸誦的聲音收錄進磁帶中(每盤磁帶中是完整的一遍唸誦,觀衆可自行選擇收藏);第四章對應大四生活,帳篷將停靠在中央美院望京校區南北區之間的樹林中,在帳篷內部、周圍,將會放置作者製作的由各種零碎部件組裝而成的“禮物雕塑”,觀衆可用自己的物品交換禮物雕塑上的禮物(用不同觀衆帶來的物品將原本的禮物雕塑置換成另一個樣子)。

21.

李秋悅

2017-2021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

《天天·向上》

從孩童開始我們就踏上了求學的道路,帶着家人的期許開始努力學習,自此我們所熟悉的詞彙中增加了成績,考試,作業等等,對學習也是從開始的不明其意,到後來逐漸熟悉,最後自己努力,在我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每一天中,好像也忘記了教育本來的意義,漸漸成爲要從事二十餘年的重複勞動。

22.

王典

1998年生於內蒙古,蒙古族,射手座,關注大城市年輕人的生活空間以及公共空間與個人行動的關係。

《Relation·Sheep》

大學期間我持續在關注北上廣的青年人生存狀況,如蝸居、蟻民等。我的畢業創作是一件事件藝術作品。

2021年4月,我把姥姥家的一隻6月大的小羊綁在我的毛衣上,須臾不離,輾轉歷經走路、打出租、坐大巴車等方式,歷時十多天從內蒙古老家到達了北京。

期間爲了防止板油路磨他的蹄子,我還給它做了一輛小推車。但到達北京之後,我們發現這裡或許並不是想象中的理想目的地,小羊在這裡很難順暢地立足。於是我在美院的停車場圈了一塊停車位,做它臨時的家。

停車場的石頭上印有卡爾.馬克思的《資本論》中說明圈地運動的文字。

圈地運動到紡織業的發展是資本主義運動的開始。

羊在圈地運動中是資本的工具,在此刻全球化時代卻是地方性的聲音。在都市裡沒有容身之地是命運,這命運也是啓示。

23.

巴圖

2017—2021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本科。

《罪孽的命名術》

作品以1969年厄休拉.勒古恩科幻小說《黑暗的左手》爲出發點,虛構了對小說中無性別外星人格森(Gethen)人內部性異端羣體觀念與文化景觀的想象。格森星人雙性同體,在生理上無男女之分其中由於內分泌失調而使身體傾向於性分化的羣體被稱之爲性異端。格森社會成員並無性別習性,因此在性驅力推動下進行性別分化的格森星人社會具有一定的禁慾性質。

作品《罪孽的命名術》提供了格森星人性異端羣體自我構建或缺乏終項生成的反烏托邦式想象,並投射至人類社會中性少數羣體、第三性別等以性異端形態存在的生存空間。性異端者的反抗手段分衍自與人類社會恰好相反的“陰性邏各斯中心主義”,羣體內部以德勒茲“生成女性”理論爲架構,以純粹“陰性”特質的母神崇拜爲內在驅力,形成了獨特的儀式-神話-符號體系,並最終成爲了一種無法識別的狀態。“生成女性”並不是多數族羣的他者,而是拒絕“不同的存在”的邏輯陷阱。神秘體系類似於埃及宗教,分離的器官具有整一性與超脫性,不同靈魂部分也作爲不同的他者進行生成。“神”或者說他者之構想以器官的形態存在,並在性異端運動的流變中作爲圖騰存在。該體系最重要的兩個神分別以男女性器的形態構建,是一種非對立的、混沌的生成狀態。強烈的區分感致使兩個圖騰互爲他者。書籍最後部分人形態的造物表現了格森星人對佛教的興趣:一個身披人皮人骨的佛母骨架。作品文字部分有兩個板塊構成,第一部分戲劇《終止或在對稱之母中》,可以看作是格森星人“陰性邏各斯中心主義”下的產物,第二部分《女神的玩物》是一些格森星人圍繞女神,陰性神的碎片化文本。文字內容嘗試於圖像形成一種不斷彼此加強的聚合體,呈現開放性的內在結構。

24.

吳蓉

1999年生,普通的鵝。

《酣睡之際》

把大學四年的記事本打碎、泡軟,歷經的歡欣和痛苦融化成紙漿,我將它們重新塑造成一個夢。

25.

劉鵬航

1997山東青島,

2017至今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

《衣櫃(傍晚)》

衣櫃是對過去物品的一種隔絕,這種隔絕也同樣提示了一種過去與當下共存的狀態:過去的經驗就在我們的身旁,即便大多數情況下它們被我們暫時地擱置起來。

傍晚是一天當中最美好的時刻,處在房間中的我們感受着周圍的光線逐漸暗淡下去,那些與我們每日相處的尋常物品在此時呈現出了它們的另一面。過去的記憶不斷地擾亂着我們當下的思緒,影響着我們的觀看與感知。

26.

馬靜遠

大家好,我叫馬靜遠。正在慢慢恢復精神,希望未來可以給自己帶去更多的歡樂。

《觀衆朋友,你們好》

我邀請各位觀衆朋友,來到我的小草地上,欣賞我製作的兒童情景喜劇。我使用到了我大學幾年從垃圾桶等藏寶之地撿到的各種寶物,在擺弄與自言自語之間排練,嘗試復原出記憶中屬於我自己的兒童劇目。在製作過程中意識到自己心靈極度幼小的我,希望通過愉悅的方式重演過往種種的窘迫事件,以此慢慢找尋自己與社會接觸的合適方式。

27.

曹嘉巍

1998年出生于山東東營,現學習於北京,日後不知道去哪。熱衷拍影像,但又不想只拍影像。

《深空影像》

哈勃超深空影像是人類迄今爲止觀測到的宇宙最深處的影像。

人類對於最遙遠的目的地的求知——在我們原始的記憶中都存在對此的幻想。這些幻想被孩童用玩具所推演出對於地下、天上、過去與未來的夢。

太空登月、地心探秘、未來之旅……

時過境遷,如夢幻泡影,水泥管道也是玩具,又如基建連接四方,以“我”爲視角通向三種不同的夢境。

28.

王琛

山東青島人,生於1998年,

2017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

《被偷走的一年》

我溶解了口罩和防護服。

2020年,爲了對抗疫情,人們戴上口罩,穿上防護服與病毒對抗。口罩和防護服是疫情下用於保護的護具,但它們因爲疫情的發展而大量使用卻是我們不希望的。我將口罩和防護服這些去年與人們關係密切的物品溶解掉,以此來表達我對於被偷走的這一年的態度。

29.

於航

1997年出生于山東,現生活工作在北京。長期從事少兒美術教育研究工作。

《嘆息堂》

一張真人等大的全家福,每個家庭成員是一扇門,帶有個人的身份屬性。走進門裡,是一個家族的宗族藏骨堂。

30.

徐暢

1999年生於山東省,2017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

《打工四十行詩》

2021年春,我瘋狂地打了五十多份工作,從早到晚,從超市到餐館再到美術班等,並以錄像記錄下了四十多個打工片段。過程中我不斷在想勞動對於人到底意味着什麼,密集、瘋狂而疲累的勞動中,一些詩句偶爾會飄現在我的腦子裡。在這裡我挑選了四十份工作的錄像片段,和莎士比亞、雪萊等組合在一起,這句詩或是當時我的心情,或是之後的反芻,或是份工作背後的社會性。所涉及到的詩篇在側方,觀者可自由領取。

31.

楊世搏

1999年出生於四川綿竹,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實驗藝術工作室。

《傍晚與向上生長》

是在描述一場傍晚與向上的故事。

32.

黃寶儀(何斯)

何斯

1996年12月出生於臺北,現居北京

2013-2017中央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2017-2021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2019年進入實驗藝術學院社會性藝術工作室 師從邱志傑

《當你老了》

以老人爲研究題材所做的歷時兩個月的藝術項目。作品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與望京寸草春暉養老護理合作的藝術敬老服務,每週帶志願者去與阿茲海默老人進行互動與觀察。第二部分是由項目發起的四次社會介入型的行爲藝術活動的記錄進行再創作,由對“老”這個命題重新思考再進行闡釋的雙屏實驗影像,及一組行爲藝術和敬老活動的的其他記錄影像。第三部分是做項目期間的文獻展示,及部分日記。

趙禕彤

1999年生17年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

目前主要的關注點在創傷、歷史敘事上面。

《我們這一天》

作品由老式投影儀和幻燈機還有滴水裝置組成,線綁在鐘錶指針上讓水隨指針轉動並歡慢滴下,我想呈現的是一種不同時空下的時間關係,旁邊幻燈機不斷切換各種事件、物品的底片與其形成不同的意象組合,作品的名字叫做我們這一天,不論我們在哪,我們共同經歷這一天。

34.

徐智雯

1999年,生於江蘇,生活於新疆,“南北方人”。

《形同陌路的時刻》

由三個等大的屏幕一字排列構成,呈現了一段路程,人或物品在這個過程中相遇或發生關係或相分離。他們的舞臺是兩條橫向並列放置的六米長傳送帶,速度、方向等隨着上場的人或物品的不同而發生變化。許許多多的人和物品在這段路程中登場又離開,所有的動作語言都或明確或模糊的指向某種意象,繼而從中產生聯繫與想象。

嚴格來說,這應該是以影像的方式呈現物體劇場與肢體劇場的結合。

35.

李若寒

李若寒,也是酷酷。

1999年生於雲南昆明。

2017-2021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目前學習生活在北京。酷酷的作品以敘事性爲母題,聚焦於少數民族民族神話與女性生存空間。

《雲遊》

作品參考了《山海經》中雙頭四足的異獸屏蓬的形象作爲想象的出發點。在神話中,異獸的一個頭只能控制兩足,但兩個頭永遠意志相對,爭執不下,所以屏蓬的身體會永遠停留在原地。《雲遊》這件作品構建了一個依據屏蓬的故事發展出的身體劇場,由前後兩個頭出發,各個器官構成無解矛盾的相互關係,以女性身體爲空間設定,虛構出一個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漫遊。作品標題來自波蘭女作家託卡爾丘克的同名作品《雲遊》。小說探討身體器官與人的移動。文本與裝置形成互文。

36.

陳瀟鈺

一個還沒找到意義的喪氣又樂觀的矛盾體。

《曬》

創作的源起是我和身邊的一些朋友聊天中發現,父母和子女的溝通中關於性教育的部分非常少,更不要說能聊一聊關於我們的戀愛、身體、性別認知、性行爲這些問題,一旦觸及這些,我們和父母之間好像會生出一層膜,瞬間隔絕,看不見對方的眼睛,更觸碰不到對方的心靈。我處理的就是這層“膜”和青少年性教育議題。我做了一個透明卻又不透明的帳篷,裡面播放我和父母之間非常艱難的關於性和愛的討論。我希望這個空間是柔軟的,我腦海中出現的就是我姥姥給我縫的小被子,所以帳篷中我放了我家鄉新疆的棉花,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小花”。

37.

沈聰

出生於浙江杭州,目前致力於科技藝術與相關理論研究,關注技術哲學和科學思想史等領域。

《這是我的身體》

我把自己的一部分基因轉到酵母菌上並用這種酵母製作了麪包和紅酒,此外我還使用基因合成技術合成十二種代表“我”不同品質的基因片段,分別植入十二份細菌之中。

身體對我們來說意味着什麼?身體僅僅是我們今天所保有的這具肉身嗎?

中國古代有哪吒做蓮藕化身,在西方面包和紅酒也曾是特殊的身體。但是在現代科學中所有的想象都被收束了,今天我們拒絕互滲,除了肉體凡胎以外”身體“這個概念什麼也不代表。正如海德格爾所揭示的現代科學下塑造的概念都像齒輪一樣嚴絲合縫,科學和理性試圖爲一切劃清邊界且只能有這一層邊界,藝術和科技的結合或許能夠增加我們關於邊界的理解。

品質可以是一種身體嗎?語言是我們的身體嗎?

“基因紅酒”是一種關於身體的隱喻,是不在場的在場,那麼把代表“我”不同品質的“語句”轉化合成DNA它們可以是“我”的一種在場方式嗎?今天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已經超乎我們的想象,合成生命已經成爲可能,人類增強技術(腦控義肢,輔助生殖等)使我們成爲賽博格,“身體”在技術層面擁有了多種可能性,但是關於“身體”的理解卻不斷被收束,於是我用生物學技術建立一系列關於身體的隱喻,把他們組織成一桌晚宴,試圖藉助現代科技來重新討論今天我們的身體該如何顯現。

38.

李喬茜

出生于山東東營,擅長做指甲,無產階級擁護者,夢想是在海邊養馬,本人比照片難看。

《物質提純法》

我感覺消費觀念綁架了我,我生活中太多我不想要也不需要的東西了,我疲憊於追捧商人的飢餓營銷,或者是購買被人們虛榮泡發的溢價商品,我甚至有一天發現,我可以不花錢就在回收站裡撿到大多數我需要的東西,我可以用幾元化妝品牌代替原先幾百塊的產品,消費市場滿足虛榮和需求,我不知道我想要的是哪一個。我希望可以從這個作品開始提煉我需要的東西,尋找我自己。

39.

陳宇婷

實驗藝術學院,科技藝術工作室2021屆本科畢業生。

《handfish》

這是一個讓手成爲魚羣的幻想區域。

小時候的我們都曾玩過用手去模擬出各種各樣的小動物的遊戲,以手爲魚,我認爲這種聯想與變換是最有趣的。

我利用機械裝置,讓手能像魚一樣遊動。

同時我想通過我的網頁作品讓大家都參與進來,把各種各樣的手變成各種各樣的魚。

40.

魏弋川

⽣於⽢肅蘭州 ,2015考⼊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

《動物朋友們,你們好》

本⼈⻓期以來對動物(尤其指野⽣動物,不是寵物)有濃厚興趣,這種興趣可以 是愛慕,模仿,觀察等等,同時也喜歡思考⼈和動物的⽣存關係,以及⼈⾃身的動物 性。在世界不同地區的神話傳說中,動物往往扮演着᯿要⻆⾊。對於⼈⽽⾔,動物是 ⽼師,是觀察者,更是被犧牲者,⼈對動物不斷地索取和模仿,這源⾃於⼈的貪婪和 ⾃戀。⼤⾃然是充滿愛的,是包容和多元的,我們不該⽌步於⼝頭上的贊同,同時也 不該沉迷於缺乏敬畏的⾃信。本作品我將動物和⼈類的形象融合在⼀起,營造出⼀個 原始、莊嚴⼜充滿曖昧、歡愉的環境,並⽤剪紙的形式呈現出來。

41.

鄭曉琪

出生於浙江杭州,中央美術學院16級,實驗藝術學院社會性工作室,師從邱志傑。

《 回到“百草園”》

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是他童年的樂園,由於地理位置與人文風情的相似性,我幼年時對老宅的印象與魯迅先生關於百草園的描述頗有相似性,在城市的高速發展中,”百草園“們都開始與我們漸行漸遠,只剩下斑駁的記憶。

燈光秀是近年來城市燈光照明領域的聚焦點。當混凝土建築羣在城市中拔地而起,華燈初上,夜幕降臨,自此大城市已不分晝夜。我以燈光秀的形式探索了老宅子重生的可能性,一一點亮老宅子內未曾發光的角落。燈光喚醒了回憶。

更多精彩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