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 | 2022山東藝術學院雕塑系本科、碩士線上畢業作品展

前言

光陰荏苒,一晃五年。

2022屆雕塑班的畢業創作展像歷屆學生一樣如約而至,不一樣的是,這個製作時間是與新冠肺炎抗疫中一起度過的,過程多少有些波折與困難:學校不能進也不能出、預定方案買的材料進不來、部分環節找不到加工工具與人員等,只能現場解決創作問題。

這些孩子近些年參加院系藝術活動比較多,在越來越講究修身修性的圍城裡比較難得,願意吃苦願意幹,雖然也跟老師鬥智鬥勇,終究受過校點,能夠咬牙把創作一點一點的弄出來,沒辜負老師的期望也算是長大了,當然老師看着是不滿意的,恨鐵不成鋼。

從青澀懵懂到懵懂起色,且行且孑孓的心情總期盼有新鮮的痛徹能去除迷途泥沼的纏繞,青春就是這個模樣吧,就像他們這些作品,味道也許怪怪的卻洋溢着不斷向前的衝勁與朝氣,甚至有些小想法與手工製作讓人看了不免心動。

青春的底色總是五顏六色,不怕胡亂塗抹,也許只有這時候才能發現“小荷才露尖尖角”。

山藝美術學院雕塑系

廖衛東

2022屆雕塑本科畢業生作品欣賞

《光榮時代.沂蒙魂》

286cm.185cm.120cm+390cm.110cm.86cm.

廖衛東.2017級全體同學

作品介紹——《光榮時代.沂蒙魂》

羣雕《沂蒙魂》是由廖衛東老師帶領2017級雕塑全體學生集體創作出的大型現實主義題材雕塑作品。羣雕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爲山東地域革命歷史英雄人物,第二部分爲各行各業的代表人物。羣雕利用寫實的造型語言,運用具象的造型手法,在樸實粗獷的塑造中展現這些人的平凡與偉大,打破時空、運用多角度的呈現方式,既展現了精神的傳承,又凸顯這些形象的榜樣力量,

沂蒙的榜樣人物、恢宏的歷史敘事,讓觀衆在視覺閱讀中感悟時代記憶,產生情感共鳴。從表現革命精神的沂蒙六姐妹、到無私奉獻的焦裕祿、到自強不息的朱彥夫,到表現軍民魚水情、民族團結、脫貧攻堅、保家衛國、抗擊新冠疫情等新時代人物,運用蒙山黃河爲紐帶貫穿整件羣雕、用充滿張力的視覺語言,將黨的奮鬥歷程中催人奮進的一個個感人故事生動的呈現出來。

沂蒙魂組雕的第二部分由26個不同行業的人物組成;農民、檢察官、消防員、高鐵工作人員、音樂家等等,凸出鮮明的職業特點,生動的精神面貌,呈現出一個個樸實無華的當代優秀時代楷模,聚焦當代各行各業,促進時代發展,建設現代化國家。

《光榮時代》

390cm.110cm.86cm.

玻璃鋼

廖衛東.2017級全體同學

《沂蒙魂》

286cm.185cm.120cm

玻璃鋼

廖衛東.2017級全體同學

劉明《聞風》

鋼筋

90cm.70cm.200cm

尺寸可變

指導老師:廖衛東.董俊偉.丁浩.

作品簡介——《聞風》

這是一個關於材料,關於意境的作品。以基礎材料鋼筋爲基礎,探索更多材料的可能性,以形求型。竹子象徵着堅韌不拔的精神,因爲竹子不挑剔生長環境,哪怕是在荒山野嶺中,也能夠頑強地生長下去,並且還能夠使得自己變得蒼翠挺拔。像極了鋼筋中的竹子,默默的"獨立生長",從而漸漸的變成一片蒼翠的竹林。這是它樸實無華的品格,同時也是它甘於寂寞的精神。

聽罷凡塵事 起舞弄清影 這應該是竹子應有的意境和傳達出的文人品性。

龐雨晴《碾.念》

210cm.200cm.170cm.

皮革,金屬,綜合材料

指導老師:廖衛東.董俊偉.丁浩.

作品簡介——《碾·念》

時空的隧道不是食管,從古到今穿越不透皮囊,生命滾動在牙牀上,磨損了又再生,如此簡單 ——便擁有了吞噬一切的力量,圍作永恆塵獄、肉界之牢,失卻伊甸園、失卻山河空天,失卻想象思考,正道自由只知道、到前方去收割,心中滾動着非人的虎糜,無論獲取多、 都依舊痛苦,無論食取什麼 ,都只是吃掉自己,肉界一次次貼上人性悲哀的憑證,打卡在思域行壑的廢紙婁裡,時間和塵世墮入了這無比的假象,何時見一見自我的另一面,只此心棒微微一顫,碾在原地滾動向前。

左右滑動查看

張博然《雕塑家激素》

60cm.48cm.30cm.

小米、石膏、塑料

指導老師:廖衛東.董俊偉.丁浩.

作品簡介——《雕塑家激素》

觀念在於先做一個美好的遐想,任何食用雕塑家激素的人都可以直接成爲雕塑家,無需經過長期的訓練,便可直接對造型和空間結構信手拈來,對材質質感的用途瞭然於胸。然而成爲雕塑家並沒有捷徑可走,其過程是緩慢的,周而復始的。作品暗喻了事事找捷徑、忽略事物發展的規律,這條路最終是走不通的。我們應該秉承冷靜和理性的態度。

李德明

《長夜執燈》

木板、led燈、黑色幕布

尺寸可變

指導老師:廖衛東.董俊偉.丁浩.

作品簡介——《長夜執燈》

盲人的日常生活和常人迥然不同,他們每天重複着相同的工作,因爲我們無法置入盲人的生存環境中,無法真正瞭解他們對光明的渴望和生存的動力,從一開始做的裝置到呈現給公衆進行互動和參與,我始終努力去建立一種聯繫,希望通過藝術的方式讓大家瞭解盲人的生存環境,多去關注那些生存在社會的一些默默無聞的特殊羣體,希望可以在疫情中爲他們帶來一些溫度。

左右滑動查看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王晨陽《三月的歌》

樹脂、丙烯

100cm.80cm.40cm.

指導老師:廖衛東.董俊偉.丁浩.

作品簡介——《三月的歌》

羅丹曾經說過:“藝術的創作貴在情感的真實流露”。創作的選題或許並不需要有多宏大,因此,我想從生活出發,將我生活中的內心感受融入到創作中。我在雲南生活的時光裡,濃濃的少數民族文化深深感染了我。“三月三,耍西山”是昆明民間的傳統習俗,在這一天,各個少數民族的青年男女,身着盛裝,呼羣約伴,到西山踏青遊春,盡情享受大自然。

劉怡君《在相縫中相逢》

綜合材料

500cm.250cm.200cm.尺寸可變

指導老師:廖衛東.董俊偉.丁浩.

作品簡介——《在相縫中相逢》

《在相縫中相逢》系列,是利用纖維與舊照片等材料相結合創作的裝置作品,作品由四個部分組成。三種纖維分別代表父母即將結婚、老人病重、我出生但老人故去三個節點,把親人所穿過的衣物拆解成線,將三張舊照片配合三種不同的絲線,在照片上縫補親人形象,使之構成唯一一幅“全家福”,通過對照片不同形式處理,以小見大的隱喻部分世俗情。透明絲線縫補照片上缺失親人形象的孔洞,在浸入水中隔絕氧氣後,縫補痕跡若隱若現,思念的痕跡在現實和庸碌中被深深藏起亦若隱若現。裝置主體頂層環狀嵌套結構內的魚,周而復始的向前遊動;中間走馬燈內旋轉着一雙手,在投影和光亮中揮舞着編織的“手語”,底層用鋼線穿透鏡面鋼材縫出一行循環的文字。利用窗戶與光導線,層疊的窗戶將深處的舊照片遮擋使之模糊,手電筒連接的光纖直指底部照片,可觸的光線和照片連接亦有找尋懷念之意。在不間斷的相縫中,我與逝去的過往相逢。

郗孟坤《泥塑基礎課程反研究》

石膏

80cm.50cm.40cm. 尺寸可變

指導老師:廖衛東.董俊偉.丁浩.

作品簡介——《泥塑基礎課程反研究》

泥塑基礎課程反研究:試圖嘗試提出問題:當雕塑只具備空間、體量、肌理效果而忽視客體造型時,按照雕塑系基礎課程訓練方法進行製作後,所創作的是否還能稱爲雕塑。

郗孟坤《情侶裝》

T恤 、定位針

男.70cm.52cm.26cm.

女.42cm.62cm.20cm.

指導老師:廖衛東.董俊偉.丁浩.

作品簡介——《情侶裝》

作品源於我的戀愛經歷,嘗試去做一件能夠讓觀衆感受到溫度喚起同樣經歷的作品想用最直接的方法物化戀愛這種抽象概念,戀愛光鮮的背後都是千瘡百孔。換做你還有膽量穿上這件情侶裝嗎?

張紅磊《瘋子也喜歡躲貓貓》

高彈布料,eps粒子,樹枝

400cm.400cm.400cm.

尺寸可變

指導老師:廖衛東.董俊偉.丁浩

作品簡介——《瘋子也喜歡躲貓貓》

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的人記得。——《小王子》

你還記得兒時第一次在沙堆上搭建的城堡嗎,它可能不是很美觀,形狀也很奇怪,但是這個奇怪建築裡的每一個房間都有你自己的安排,每一處簡陋的角落裡都裝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

我們在不可逆的成長,腦袋裡光怪陸離的夢也逐漸被現實打破。開始變成一個個裝在套子裡的人,關注生計,關注物質,關注一切可以更好生活的機會。

在這些忙忙碌碌的日子裡,你又沒有想偷偷停下來,找一處低矮的樹蔭或幽僻的山谷,感受涼風習習。沉浸在自己舒適的小世界裡,像一頭小獸在酣眠,無人打攪。

李璐《脈.動》

琉璃.木

200cm.50cm.80cm.

指導老師:廖衛東.董俊偉.丁浩.

作品簡介——《Le verre. Le c..ur》系列《滋意.蔚》《脈動》《域.觸》

《Le verre. Le c..ur》頑石

《滋意.蔚》茂然深秀

《脈.動》 琉璃所保持的形狀,是樹木所凝固的血液,是對運動永恆性的一種研究,琉璃保持着它們被塑造的形狀,永恆的記錄我所模仿的動作

《滋意.蔚》茂然深秀

《域.觸》探索領域.衍生.

《Le verre. Le c..ur》系列.

琉璃.頁岩

15cm.16cm.13cm.

《滋意.蔚》

琉璃.木

120cm.50cm.70cm.+100cm.60cm.90cm

《域.觸》

琉璃.木

120cm.60cm.80cm.+100cm.60cm.90cm

陳建業《刨磚引憶》

紅磚,金箔

200cm.150cm.400cm.尺寸可變

指導老師:廖衛東.董俊偉.丁浩

作品簡介——《刨磚引憶》

這件作品本是通過加工讓廢物產生新的價值,加之磚石承載着兒時關於生活環境的記憶,於是有意選擇磚作爲創作材料。磚本身沒有什麼特殊意義,所以需要人爲的附加磚時間的屬性。這是從山上尋找廢磚或者遺棄的磚的主要“動機”。如此以來,磚便被賦予了“時間”的意義,轉而我在加工有“年代感”的磚,便增加了作品本身的環境屬性,此時的磚便有了“時代”的象徵性。把磚從荒山運到工作室進行加工,這亦是體現了“身份轉換”的價值。在作品裝置方面,懸掛的意義是使磚石變“虛”,在舊牀之下,有如夢境,直至落到實地的磚灰,既是本體,又是夢境置於現實的碎末。猶如滾滾的時代車輪碾過,心中的回憶逐漸成灰,金箔置於磚中,也是對於回憶的珍視。所以活在當下,就應珍惜當下。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時代滾滾而來,腦中的印記終將碾成碎末。

陳建業《收藏家》

紅磚.木

200cm.120cm.

尺寸可變

指導老師:廖衛東.董俊偉.丁浩.

岑昕橋《共生》

玻璃鋼

尺寸可變

指導老師:廖衛東.董俊偉.丁浩.

作品簡介——《共生》

共生共存

楊秋雨《亂哄哄》

金屬 棉 綜合材料

200cm.110cm.55cm.

指導老師:廖衛東.董俊偉.丁浩.

作品簡介——《亂哄哄》

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做故鄉,甚荒唐。

弭洋《山神收容所》

400cm.200cm.300cm.

大理石 鋼絲 架管

指導老師:廖衛東.董俊偉.丁浩.

作品簡介——《山神收容所》《雙子》《碎碎平安》

關於泰山石敢當的“研究”

《山神收容所》

《雙子》

100cm .30cm. 55cm.

泰山石.樟木.

《碎碎平安》

石膏.油墨.

尺寸可變

郭子搖《慵懶的憤怒》

布、纖維材質

150cm.100cm.200cm. 尺寸可變

指導老師:廖衛東.董俊偉.丁浩.

作品簡介——《慵懶的憤怒》

作品源自我個人對於現在大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引起的感想與思考: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區,在那安逸的環境下不思進取的同時又抱怨自己爲何不做出改變,嘴上憤懣的說着,同時又躺倒在了自己剛剛纔唾棄過的柔軟鄉,看,多麼舒服的嘶吼,多麼慵懶的憤怒,多麼危險的安逸。

劉坤《本命年》

綜合材料

尺寸可變

指導老師:廖衛東.董俊偉.丁浩

作品簡介——《本命年》

作品《本命年》將海洋視爲與土地有同樣價值的基本民生資源,環境在成長過程中賦予我們精神、物質和生活方式上的不同,這些條件促使了觀念、思想、意識、傳統習俗和語言文學藝術等意識形態的差異,因此作爲一個尚未構建起成熟理性邏輯思維的年輕羣體,嘗試用清晰合理的藝術創作方式,探討成長環境在意識形態的構建過程中凸顯出的個體化差異。以日常材料特性爲切入點,將海洋所涉及到的常用材料進行解構重組所展現出的雕塑裝置作品,借用老船木與金屬作爲傳達媒介,去反映在節點期間所面對的一系列的未知問題。作品現場氛圍的營造來自裝置的多維度的感官方式,並使作品對傳統習俗輪迴節點提出新的疑問。

——請左右滑動——

貝旭東《牌坊》

蠟 鋼筋

300cm .220cm .110cm.

指導老師:廖衛東.董俊偉.丁浩.

作品簡介——《牌坊》

筆者將蠟結合了線性金屬材料構成建築感形式的雕塑,削弱雕塑厚重感與牌坊的文化屬性,尋找一種文化正在消逝的狀態,以驚醒國人不能丟掉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要在幾千年的文化結晶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研究生作品欣賞

周洋《原相系列》

110cm.45cm.150cm+67cm.48cm.105cm+80cm.16cm.115cm.

指導老師:李懷傑

作品簡介——《原相系列——擊》《原相系列——御》《原相系列——相》

寫意人物金屬材料焊接

周洋《原相系列——擊》

110cm.45cm.150cm.

周洋《原相系列——御》

67cm.48cm.105cm.

周洋《原相系列——相》

80cm.16cm.115cm.

邸宇航《青雲霓裳》

導光纖維

750cm.550cm.600cm.

指導老師:池灝

作品簡介——《青雲霓裳》《織女座》

《青雲霓裳》選自“青雲衣兮白霓裳”,作品使用導光纖維編織出以云爲裳的神秘氛圍,觀者隨着向上的動勢和飛舞的飄帶在光影流動的空間中穿梭。數千根纖維採用手工編織成型方式,向科技飛速發展狀態下的生活、傳統、人工、勞作致敬。

《織女座》是筆者選用導光纖維與傳統織布機穿插編織出一匹發光的布。織爲雲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老式織布機的織造工序繁瑣複雜,筆者嘗試將導光纖維與這兩種“編”、“織”的工藝跨界融合,通過科技呈現出生活中不一樣的藝術效果。

邸宇航《青雲霓裳》

導光纖維

750cm.550cm.600cm.

尺寸可變

邸宇航《織女座》

老式織布機.導光纖維

400cm.100cm.180cm.

尺寸可變

左右滑動查看

合作推廣、交流、分享

聯繫電話:15901436856、15110287188

微信:diaosupindao

郵箱:diaosup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