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孔子博物館 探秘古代絲綢之路上的貨幣
由孔子博物館與新疆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聯合主辦的《絲路遺珍—古絲綢之路上的貨幣》在孔子博物館開展。
展覽共分爲三大版塊:一是中原王朝貨幣,二是古代西域地方貨幣,三是絲路古國貨幣。以絲綢之路中段西域爲交匯點全面涵蓋了歷史時期古絲路沿途各王朝和城邦國發行的多種多樣貨幣,時間跨度上下有數千年;材質有金、銀、銅、錫、合金等多種材質;有圓形、橢圓形、方形、長方形等多種形狀共1400餘枚。
絲綢之路,這條古代世界上最長的貿易通道,曾是東西方文化的傳播之路,對古代中國、印度、伊朗以及亞洲腹地和地中海周圍的許多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絲綢之路沿線出土的各類絲路貨幣,不僅見證了東西方之間的物質流通,也承載着文化方面的交流信息。這些千姿百態的絲路貨幣充分反映着不同區域的文化、民族和地域特色,而處於絲綢之路東方起點的中國古代貨幣尤其如此,可謂是不同時代經濟文化與社會生活的縮影,具有極高的收藏、欣賞及研究價值。展覽將持續到8月底結束。
距今3000年左右的“海貝”,貨幣學家稱這是中國貨幣的鼻祖。新華網發(侯新建 攝)
“秦半兩”,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統一貨幣改革,發行圓形方孔的秦半兩,至此圓形方孔錢作爲中國貨幣的統一形制歷代王朝所延續,使用了2000餘年。新華網發(侯新建 攝)
拜占庭邁克爾七世金幣(公元11世紀)。新華網發(侯新建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