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AI之路
利用網絡直播的形式,帶領觀衆「雲」逛瀋陽故宮博物館。圖╱新華社
藏品數位化並朝向文創轉型,是近年全球博物館發展的趨勢。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加速了博物館數位進程,而北京故宮更是搭上5G進程,透過AR、VR技術與遊客互動,豐富博物館導覽體驗。
一場疫情打亂了世界的所有節奏。在「防疫新常態」下,也加速博物館的數位化進程,網路看展逐漸從輔助方式轉變爲常態化活動,「雲端」也逐漸成爲博物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主戰場。
大陸數位轉型最早也最成功的代表,非北京故宮莫屬。回顧北京故宮歷史,從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到2020年正好整整600年。這600年間,風雨飄搖,故宮巍然不動,到如今趕上了人工智慧這波大潮。
北京故宮在前任院長單霽翔主導下,透過科技數位方式實現文化傳播,甚至加速文創轉型。如今北京故宮成了名副其實的「網紅」,不僅在媒體平臺擁有數千萬粉絲,還通過成功的行銷,成爲了頂級文化符號。
單霽翔日前出席「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向與會者分享北京故宮的數位之旅。從2013年起,陸續上線故宮專屬App,至今共已推出十款App,包括「皇帝的一天」、「紫禁城祥瑞」、「每日故宮」等。此外,北京故宮還利用AI技術,可展示全面修復後的文物,讓遊客得以見到更加完整的故宮。
以2015年12月22日推出的「端門數位博物館」服務來說,北京故宮通過採集高精度文物資料,結合學術考證,把文物和歷史文化再現於數位世界中。而「端門」所指正是過去紫禁城的正門。
體驗臨摹、虛擬多寶閣
單霽翔解釋,譬如遊客可以調用一幅書法,還可以進行臨摹,臨摹之後還可以讓系統打分。另外一個數位展館爲「數位多寶閣」,共精選12大類、160多件故宮典藏器物,利用高精度的3D模型,構建一個虛擬的「多寶閣」,讓觀衆猶如親見文物。
2020年,文化展覽服務雖受疫情影響,但受惠於大陸正式進入商用5G時代,虛擬實境(AR)、擴增實境(VR)、全景製作、5G直播等技術應用更加多元,亦推升「雲端博物館」發展。
北京故宮7月中旬新推出「數位故宮」App,「韓熙載夜宴圖」透過超高解析度掃描,畫質可放大到原畫的40倍,觀衆可以在4K畫面中觀賞所有細節。此外還有「韓熙載夜宴圖」的VR互動展示,觀衆可尋着畫中的蛛絲馬跡,走進故宮名畫世界。
提升文化遺產保護力
另一方面,人工智慧除了在數位館藏展示應用,亦可用於文化遺產的保護。包含展廳溫溼度、城牆沉降的監測、白蟻的監測、古建築病害的監測、觀衆流量的監測等,另針對自然環境對文物的影響,亦可透過科技技術達到保護文物之效。
以暴露在室外的文物敦煌壁畫、秦始皇陵兵馬俑來說,常常面臨着被風化、雨蝕等危險。針對這類文物的保護難題,天津大學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資訊技術研究中心的張加萬團隊,透過人工智慧技術,研發出以「文物本體與風險源關聯模型」爲核心的預防性保護技術。該團隊與敦煌研究院合作,對11個敦煌莫高窟洞窟、47個監測點,進行了持續性的壁畫和彩塑文物本體年度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