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助力高質量發展 我國能源行業持續向清潔低碳邁進
人民網北京6月28日電 (記者餘璐)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在近日舉行的“2021能源高質量發展論壇”上,多位業界專家表示,在保障能源安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我國將進一步深入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調整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實現化石能源低碳化、去碳化轉型,推動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
低碳轉型與保障能源安全並行不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對記者表示,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以下簡稱“雙碳”目標)意義重大,它引領我國及時實施低碳轉型,以低碳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社會文明形態將逐步由工業文明進入生態文明。“雙碳”目標也將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及時抑制發展高耗能產業的衝動,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進步,拉動綠色金融投資,帶來新經濟增長點和新就業機會,支撐高質量發展。
“實現‘雙碳’目標是複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科學的轉型過程,政策性很強。”杜祥琬指出,我國提出“雙碳”目標,彰顯了一個負責任大國應對氣侯變化的積極態度。但也需要克服較大的困難,包括能源偏煤、效率偏低,以及對高碳發展的路徑依賴慣性比較大等。能源行業需要把握好節奏,積極而穩妥,既要防止“一刀切”“簡單化”,又要防止轉型不力帶來的落後和無效投資。
“碳達峰不是攀高峰,更不是衝高峰,而是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達峰,是產業結構優化和技術進步導致碳強度逐步降低後的達峰,是瞄準碳中和的達峰。作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碳中和要開創一條兼具成本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路徑。”杜祥琬說。
杜祥琬還指出,低碳轉型與保障能源安全並行不悖。作爲能源革命的兩個里程碑,“雙碳”目標將大幅推動節能和提高能效,同時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穩步減少化石能源,構建以非化石能源爲主體的新型電力體系。在煤炭消耗量較大的階段,實施低碳轉型可使我國在能效方面獲益更多,要以更綠色和高效的能源保障能源的供需安全和環境安全。
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能源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指出,“十三五”期間,我國以能源消費年均低於3%的增速支撐了經濟的中高速增長,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2020年煤炭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降低至56.8%,能源消費結構向清潔低碳加快轉變。到2020年底,清潔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增長到10.83億千瓦,佔總裝機比重接近50%,建立起了多元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
“能源轉型具有長期性、艱鉅性。‘十四五’時期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史玉波表示,構建成熟完善的碳市場,是碳達峰、碳中和重要的實現路徑。通過市場機制對綠色產權進行有效的交易定價,能夠有效促進技術和資金轉向低碳發展領域,推動企業節能減排創新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站在能源轉型變革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節點,需要能源行業全產業鏈以馳而不息、久久爲功的精神再接再厲、開拓創新,以實際行動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史玉波說。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時間緊任務重,是一場硬仗,也是一場世紀大考。
“雙碳”目標的實現對我國綠色發展、科技創新以及大國責任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在全球氣候治理進程和國內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共同影響下,實現“雙碳”目標將成爲推動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引擎。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鄒才能對記者表示,從全球能源格局來看,2019年全球能源產量佔比爲石油32%、天然氣24%、煤炭28%、新能源16%,世界能源形成煤、油、氣、新能源“四分天下”新格局。目前,中國生產能源佔比爲石油7%、天然氣6%、煤炭69%、新能源18%。研究預測,未來,煤炭發展進入“轉型期”、石油發展步入“穩定期”、天然氣發展邁入“鼎盛期”、新能源發展跨入“黃金期”。
“新能源科技革命成爲能源轉型新機遇,需要加快創建自立自強的能源科技體系。”鄒才能談到,科技創新在支撐與引領碳中和、綠色低碳發展中將發揮重大作用。我們要積極探索煤炭行業低碳化發展的“中國方案”,加大煤炭清潔化利用關鍵技術攻關,大力創新老油氣田提高採收率、二氧化碳驅油與埋藏等核心技術,推動頁岩地下原位油氣轉化革命、煤炭地下原位氣化革命,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中國礦業大學低碳能源研究院院長桑樹勳表示,我國煤炭行業低碳化發展應探索實現煤炭低碳潔淨高效利用的“中國方案”“中國模式”。例如,大力實施煤炭生產減排、煤炭消費節能提效減排、燃料變原料減排等多路徑減碳,加速發展以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爲代表的去碳技術,促進減碳與去碳協同。
“碳中和應與能源安全保障相統一。煤炭既要完成正常情景下爲新能源發展‘兜底’保障的任務,也要科學建設煤炭能源戰略儲備能力,研究‘儲備方式+儲備量+佈局+配套’,助力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桑樹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