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晏民專欄-企業盈利走上坡 多頭力道不墜
2020年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受創最深發生在第二季,隨後在美國聯準會(Fed)史無前例推出無限量寬鬆貨幣政策,以及各國政府奮力推出擴張性財政政策下,全球股市紛紛於2020年的3月底、4月初開始觸底反彈,並營造出這一波強勁的多頭格局,在這期間也因疫情意外帶動數位經濟提前來臨,以及疫苗成功研發下,帶動市場持續上修企業獲利的預估值。
支撐股價續漲的最主要驅動力,通常來自於基本面的優於預期,因此,未來企業獲利是否有上修空間,將攸關多頭續揚的潛力。本波全球股市多頭格局,迄今已延續近一年,其中,臺股指數最大漲幅已達95%,期間伴隨着臺股企業獲利已上修37%幅度;S&P 500指數本波最大漲幅則達82%,期間也伴隨着成分股預估獲利上修了26%。受惠遠距辦公與線上教育的提前爆發,帶動PC/NB、電競、TV、雲端/資料中心等終端產品強勁的需求,由此支撐科技股自2020年以來持續扮演本波企業獲利上修的重心,而2021年以來則在歐美經濟解封的期待下,週期性類股逐漸取代科技股,成爲獲利上修主軸。
截至目前,臺灣科技股的獲利預估,已自谷底上修48%幅度、並超出疫情前水準39%;同期間S&P 500科技股的獲利預估也自谷底上修24%、並超出疫情前水準20%。儘管科技股扮演2020年獲利上修的主軸,2021年以來在經濟復甦與通膨來臨的預期下,週期性類股逐漸取代科技股成爲獲利上修的重心。2021年以來臺灣塑化股獲利已上修16%幅度,優於科技股的11%;S&P500成分股當中,原物料類股預估獲利已上修11%,優於科技股的8%。
至於企業獲利未來是否延續上修循環,從時間週期、經濟指標、產業調查等多重角度來觀察,研判本波企業獲利上修循環,應有相當機率持續至下半年以後,由此支撐本波股市多頭格局不變。回顧過往臺股企業獲利上修的經驗,最短週期可延續23個月,最長則達31個月,平均長度則爲27個月。
本波獲利上修週期迄今雖已延續12個月,距離往常最短週期的23個月,目前應仍處在獲利上修的中段位置。
除此,「美國製造業新訂單」與「通膨數據」這兩項經濟指標也可用來預測企業獲利修正的方向與延續的情況。美國每個月初公佈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的新訂單細項指標可用來預測科技股獲利修正的方向,並領先三到六個月。春江水暖鴨先知,在景氣轉好或終端需求回溫下,美國製造業的採購人員通常會事先感受到需求的熱絡,進而增加訂單給所屬的下游供應鏈,而臺灣的半導體與零組件大廠自然會感受到訂單的提升,進而對外釋出更好的財測,支撐市場上修企業獲利預估值。
截至目前,美國公佈的最新制造業採購經理人的新訂單指數,仍處於50以上的擴張階段,這意味科技股企業獲利在未來的三到六個月應可維持獲利上修的腳步。另外,伴隨景氣日趨熱絡並帶動通膨增溫下,也將有利週期性類股的企業獲利維持上修,在景氣步入復甦的初期,原油與鋼鐵等原物料通常會率先漲價,進而帶動原物料類股獲利觸底反彈,而當景氣邁入中後期,伴隨終端需求回溫或供需出現嚴重失衡時,漲價的傳導效應,將延續至中下游廠商。
過去一季,看到國際油價大漲推升五大泛用樹脂現貨報價跟進調漲,也看到驅動IC、玻璃基板等原材料供給吃緊帶動大尺寸面板報價持續調漲,更看到TV與NB等終端產品已經漲價或醞釀調漲之10年來首見的現象,連帶推升市場不斷上修塑化、造紙、鋼鐵等類股的企業獲利,漲價效應也擴及半導體、大尺寸面板、記憶體、被動元件等週期性科技股,進而帶動這些次族羣企業獲利,也持續獲得上修。
投資建議而言,受惠美國製造業新訂單擴張,將帶動科技股獲利延續上修,特別看好半導體與汽車電子等結構性好轉的次產業。除此,伴隨歐美經濟逐漸解封且通膨緩步增溫下,則看好成衣加工、製鞋、零售餐飲等解封受惠股以及面板、記憶體、塑化等週期性類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