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更多產業工人實現從“工”到“匠”
眼下,高質量發展對技工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供給不足,讓不少代表委員感到憂心。
兩會前夕,人社部在新聞發佈會上透露,我國技能勞動者的求人倍率長期保持在2以上,也就是說,一個技能人才至少有兩個崗位“虛位以待”。另一組數據則顯示:在我國,技能勞動者已超過2億人,但技能勞動者佔就業人口總量的比重僅爲26%,高技能人才佔技能人才總量的比重僅爲28%,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產業升級轉型對高技能人才“喊渴”,如何滿足產業工人素質提升的“剛需”,讓更多產業工人實現從“工”到“匠”,儘快補齊人才缺口,成爲兩會熱點話題。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錦西石化分公司高級技師王尚典在調研時發現,一些中小企業的設備升級後,工人技能水平卻沒有隨之“升級”。他用“能文能武”形容企業渴求的高技能人才標準——“武”要能幹、能教、能創新,“文”要能學、能寫、能總結。
王尚典代表告訴記者,現實中,出於成本考量,中小企業更願“挖牆腳”,而非自己育才。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技術師範大學副校長許玲分析稱,這反映出的是中小企業在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仍處於產業鏈下游,利潤太薄,無力爲培訓買單,而技工素質不高又會影響企業後續發展。
圍繞如何對中小企業“搭把手、拉一把”,破解“育才煩惱”,代表委員建言獻策。
許玲委員建議,大型企業應承擔相應社會責任,通過傳幫帶爲行業培養人才,實現共同發展;相關部門應努力提升培訓補貼等優惠政策的知曉度,並對落地落實情況進行監督。
“建議由地方政府出資打造公共實訓中心,爲中小企業提供兜底服務。”全國人大代表、佛山市技師學院裝備製造系副主任楊珍建議,通過政府財政支持的方式,整合當地區域內的智能製造實訓設備需要,統一採購,資源共享,企業可以通過平臺進行培訓預約申請,從而解決工人的求技之渴。
賽中學、賽中練,勞動和技能競賽作爲技能人才成長的“加油站”,不僅有利於普遍提升職工技能水平,也讓越來越多的青年技工通過競賽成爲技能“明星”。
如何讓勞動和技能競賽更好地爲產業工人技能提升賦能?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總工會研究室主任呂國泉帶來的一組數據引人深思:在2020年舉辦的首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參賽人員中,技工院校學生佔比47%,大中專院校學生佔比43%,企業職工佔比僅爲10%。
顯然,相較於近4億的職工隊伍數量,大賽對職工的覆蓋仍然不足。
呂國泉委員建議,在全國層面組建國家勞動和技能競賽委員會,由人社部、全國總工會、教育部、科技部等相關部門組成,統籌管理、謀劃、組織全國勞動和技能競賽工作;整合現有競賽體系,達到覆蓋廣、工種全、層次多的效果,對接世界技能大賽要求和我國經濟社會現實需要,形成競技性和羣衆性兼顧、選拔高端技能人才和普遍提高勞動者素質相結合的競賽體系;完善競賽規章制度,適時制定勞動和技能競賽工作相關條例,推動勞動和技能競賽制度化、法治化、規範化。
同時,要建立讓人“心動”的激勵機制,吸引更多技工參與勞動和技能競賽。全國人大代表、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師、工會主席馮鴻昌建議,對於技能競賽獲獎者,除了給予一次性獎勵外,還要鼓勵企業與薪酬制度掛鉤,給予長期待遇,形成長效激勵機制。
提升素質,激發創新潛能
2019年9月,王尚典代表曾在北京參加了一次創新方法培訓,讓他“腦洞”大開:原來合理化建議、“五小”革新等羣衆性技術創新活動有這麼多“打開方式”。藉助科學方法、創新工具後,2020年,王尚典勞模創新工作室有10項創新成果獲得市級獎勵,與往年相比,數量大大增加。
怎樣通過羣衆性技術創新活動充分挖掘、激發職工潛能?
全國政協委員、國網宿州供電公司輸電運檢中心帶電班職工許啓金建議,在國家層面儘快建立產業工人終身學習成果檔案,暢通產業工人接受繼續教育、終身教育的渠道,搭建產業工人教育培訓“立交橋”,鼓勵工人積極接受包括技能提升、創新教育在內的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不斷提升自身素質,積極參與創新創效。
許啓金委員指出,當前,羣衆性技術創新活動爲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創新發展提供了支撐,但卻始終遊離於政府科技體制改革之外,特別是與產學研的深度融合相去甚遠,不利於激發產業工人創新創效的積極性。他建議,將產業工人羣衆性技術創新活動融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
(本報北京3月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