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和彭明敏說再見
中時社論
有「臺獨教父」之稱的彭明敏8日去世,媒體出現許多悼念的文章,綠營感念他一生不忮不求,以啓蒙者、理論家與推手三重身分爲「臺獨」奮鬥的貢獻,藍營及大陸則把他定位爲「顯性臺獨」或「法理臺獨」,認爲他傷害中華民族利益,是「民族罪人」。無論如何評價他,都不能否定他影響好幾個世代臺灣人,改變臺灣發展軌跡的事實。但臺灣民主化後,內部政治生態與外部環境都出現巨大改變,他的去世,也象徵法理臺獨世代的結束。
臺灣理論先天不足
回顧彭明敏一生,出身醫生世家,受過良好日本教育,成爲鳳毛麟角的臺籍國際法學者,因而受到國民黨重用,曾出任聯合國中國代表團顧問,但他1964年決定走自己的路,發表《臺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主張「重組政府,全面改革」,但很快就被警總逮捕,不久在國際壓力下被假釋,1970年潛逃出境,從此流亡海外,在美國領導臺獨運動。
1988年李登輝繼任總統,彭明敏在紐約召開記者會呼籲支持李登輝,1992年終於結束流亡生涯,返回臺灣,1995年加入民進黨並獲提名,和李登輝競選首次民選總統失敗,1996年又退出民進黨成立建國會,並自任會長,喊「臺灣要建國,不能寄望民進黨」。2000年陳水扁執政,獲聘總統府資政,協助涉外事務。
彭明敏與史明二人堪稱臺獨理論大師,前者主要從國際法角度主張臺灣不屬於中國,應獨立建國並加入聯合國;後者則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角度詮釋臺灣歷史,認爲國民黨政府掠奪臺灣人土地,是殖民政權,人民應奮起推翻。兩人的論述感動了很多人,但也有非常大的缺陷,彭明敏忽視臺灣、中華民國與中國之間的法理連結,而史明強調的是地主利益,卻忽略國民黨並未侵吞土地,而是分配給佃農,這次財富重分配對後來臺灣經濟起飛與農村繁榮貢獻非常大。二人臺獨理論的缺陷限制住了臺獨路線的發展潛力。
民進黨在黨外運動時代,極力宣導二人的理論,主張推翻國民黨並獨立建國,但民進黨成立後並未堅持初衷,卻轉型爲選舉導向政黨,一步步放棄法理臺獨,蔡英文第二任期甚至把臺灣和中華民國相連結,等於接受中華民國體制,中華民國和中國的連結得以保持,準備競選2024年總統大位的賴清德,也不斷試圖修正「務實臺獨」的定義,以擴大爭取認同。
綠藍陸美四方共識
我們當然可以貶抑「中華民國臺灣」是「隱性臺獨」或「華獨」,和法理臺獨是一丘之貉,但不能否認,當年激進的黨外人士進入選舉體制後,逐漸去革命性而世俗化的事實。彭明敏、史明作爲臺獨啓蒙者、理論家與推手,在民進黨完全執政後,只能受到尊崇,而沒有實質地位與權力,連他們的臺獨理論也只剩下「理論」,兩人先後離世,理論也將成爲被遺忘的神主牌。
民進黨兩度執政,第一次執政陳水扁就承認,「要我把國號改爲臺灣共和國,我做不到」;「我相信,縱使今天總統給李登輝做,他也做不到。」蔡英文第一任就宣示「維持現狀」,亦即沒有法理臺獨的問題,第二任距離法理臺獨更遠。民進黨理論大師邱義仁說得明白,「任何務實的政治人物都不會宣佈臺獨,除非瘋了。」他進一步解釋:「臺灣要宣佈獨立,不是臺灣人民自己可以決定的,說起來很殘酷,但這是現實,要考慮國際形勢、中國可能的作爲。」正如大陸所強調,「臺灣前途由全體中國人民一起決定」。
彭明敏與史明的去世,讓我們看到,自1962年《臺灣人四百年史》、1964年《臺灣自救運動宣言》出版,至今將近60年,法理臺獨終究只是理想,沒有現實性。而另一個影響臺灣命運的重要文件《上海公報》,其核心精神是「兩岸中國人都堅持一箇中國」,至今仍然規範着美中關係與臺灣的發展軌跡。
兩岸分歧的核心是「臺灣與大陸的政治關係」,臺灣內部、兩岸之間與中美之間各有立場,《上海公報》核心精神最有機會成爲綠藍陸美四方的共識。《上海公報》50週年之際我們和彭明敏說再見,或將迎來臺灣命運發展的轉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