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蔣萬安先說清楚兩蔣理念
中時社論
立委蔣萬安拋出「中正紀念堂」轉型爲「臺灣建設紀念館」,綠營得寸進尺,深藍則氣到發抖。以蔣中正在近代史的地位,設立紀念堂並不爲過,蔣萬安應收起蔣家後代的原罪感。綜觀蔣中正一生,北伐成功,抗戰勝利,在臺灣落實三民主義,冷戰時期固守第一島鏈,不論在臺灣、大陸或者歐美,研究世界近代史不可能忽略蔣中正。這樣一位舉足輕重的歷史人物,予以紀念何錯之有?
民進黨無法否定的歷史
至於文化部長李永得說,中正紀念堂轉型要「去威權、不去歷史」,更讓人難以理解。即便蔣中正是威權,這個威權也是歷史的產物,如同韓國的景福宮、法國的凡爾賽宮,難道韓國、法國保留這些建築物,也是在崇拜威權?
環繞中正紀念堂的種種爭議,基本上都是假議題,真正的癥結只在,我們是否認同兩蔣父子對中華民國的貢獻,是否認同自己也是「中國人」,這纔是蔣萬安的最大挑戰。沒有蔣中正的抗戰勝利,臺灣還是日本殖民地;沒有蔣中正抵抗中共入侵,則臺灣早在香港之前就會成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這是民進黨否定不了的歷史事實。
而在政府遷臺後,兩蔣推動平均地權、節制資本、普及教育、發展工商,才使得陳水扁能以三級貧戶之子就讀臺大成爲律師,蔡英文的父親能夠經商致富。陳水扁、蔡英文兩人先後獲選爲總統,在臺灣民主政治發展史中立下里程碑。兩蔣讓臺灣在很快速的時間內達到既富且均,是經濟史上的一個奇蹟。
蔣家第四代似乎對過去兩蔣在臺灣的統治有股原罪感,認爲父祖當不起這些尊崇。那麼不妨代換到當年的時空,想想自己能不能做得更好;也可以把自己的財富,跟陳致中、蔡英文比較一下,兩蔣曾經擁有絕對的權力,但他們留給後人的遺澤,並沒有多過陳水扁和蔡英文的父親。
對於兩蔣,民進黨真正忌憚的是他們一以貫之的民族意識。不論是老蔣總統的「反共復國」,或是經國總統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兩蔣沒有一刻忘記自己是中國人,沒有一刻放棄國家統一的使命。民進黨並不排斥承認兩蔣對臺灣的客觀貢獻,但不願接受兩蔣成爲臺灣與中國的歷史臍帶,這纔是非「去蔣」不可的根本原因。而蔣萬安作爲唯一從政的蔣家第四代,承載着臺灣社會對兩蔣的移情作用,也就有責任對兩蔣的理念清楚表態。
是否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蔣萬安呼籲成立「臺灣建設紀念館」,爲什麼不新設就好,而要由中正紀念堂轉型而來;只紀念過去「70年來」的共同記憶,難道蔣中正民國15年發起北伐,民國26年開始對日抗戰,已經不在蔣萬安的認同範圍?不是說蔣萬安一定要遵循父祖的理念,但切忌「掛羊頭賣狗肉」,以蔣家後人之名,行貶抑兩蔣之實。我們更必須提醒,如果兩蔣在臺灣人民心中是負面形象,蔣萬安不會有今天的光環,何需自我退縮?
要融合臺灣的認同矛盾,退讓是沒有用的,蔣萬安退一步,只會讓民進黨進一步。蔣萬安從政以來一路順遂,此次代表國民黨參選臺北市長更是衆星拱月,這也顯示蔣萬安欠缺考驗,總是覺得只要自己登高一呼,自然四方響應,中正紀念堂「轉型」事件,是一個很好的警惕。
經國先生屢次拒絕中共「和平統一」的橄欖枝,但並未尋求獨立;他晚年還特別開放老兵回鄉探親,他親口說出:「我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已經看出這是臺灣族羣問題的最好解方。所謂「蔣經國路線」,並非蔡英文所定調的「反共保臺」。當年蔣經國反對共產主義,是因爲臺灣地區的發展遠優於大陸地區,自無領先者效法落後者之理。蔣經國施政的最高理念始終是人民的福祉,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是這樣,成立竹科、開放民主也是這樣。
君子以承志爲先,蔣萬安身爲蔣家子孫,對於現在哪一種路線是造福人民,應該要敢於直言不諱;蔣萬安在臺灣出生、長大,當然是臺灣人,但他是否跟祖父一樣,同時也是「中國人」呢?蔣萬安必須給出明確的答案。否則,談一些更名之事不過是選舉把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