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再見了!劉家昌與瓊瑤

中國時報社論

被譽爲「鬼才」的導演、作曲家劉家昌與「華人愛情王國」第一人瓊瑤,近日相繼過世,引發外界惋惜與哀悼。對兩岸三地、甚至整個華人世界來說,劉家昌與瓊瑤的文學與影視作品長期陪伴了幾個世代的人成長,也培養出衆多華人巨星,兩位現象級大師的殞落,自然令人無盡喟嘆。

典範移轉 大師遠去

劉家昌與瓊瑤都出身臺灣,是臺灣70至90年代影視軟實力的代表。瓊瑤小說從在雜誌連載開始,一條龍的作業,每個環節都能締造巨大的成功。瓊瑤的小說先讓雜誌大賣,出了書一樣暢銷,改編成電影再創造獨特的三廳愛情,捧紅了包括至今仍活躍於臺港文化界的林青霞在內的所謂「二秦」、「二林」巨星;再後來,瓊瑤的作品改編成電視劇,大受歡迎;跨海到對岸,成了臺灣第一代收無數粉絲的轟動劇,在周星馳的「星女郎」、張藝謀的「謀女郎」之前,早已有劉雪華、陳德容、蕭薔、趙薇、林心如等演出瓊瑤電視劇的「瓊女郎」,紅遍兩岸。

瓊瑤全集其中有25部小說改編爲電視劇,51部改編爲電影,是臺灣作家中,改編爲影視作品最多的一位,她還至少寫了15首暢銷歌曲的詞,包括捧紅蔡幸娟的〈一簾幽夢〉、姜育恆的〈梅花三弄〉等;BBC稱瓊瑤是「全球最受歡迎的華文言情小說作家」,當之無愧。

說到瓊瑤,自然會令人想到劉家昌,因爲他在1970年接受瓊瑤委託,爲〈月滿西樓〉這首歌譜曲,結果暴紅,從一位駐唱歌手進入主流影視圈,此後夯曲不斷,那些年的當紅歌星包括尤雅、劉文正、鳳飛飛、鄧麗君、甄妮、黃鶯鶯等都唱過他的歌曲;而後劉家昌從一位作曲的音樂人到賣座大導演,有多部作品都和瓊瑤關係密切。

有意思的是,瓊瑤和劉家昌都是在臺灣政治與社會相對保守的年代成名,他們的創作有時緊扣時代的脈動,如劉家昌的抗日電影《梅花》、爲鼓舞中美斷交後的臺灣民心所創作的歌曲〈中華民國頌〉、〈從民國66年起〉等,都曾引發臺灣社會的高度共鳴;有的則是在當時顯得壓迫和苦悶的社會氛圍中,提供了充滿理想主義與浪漫色彩的出路,如瓊瑤筆下的愛情故事就往往以帶着詩意的筆法,甚至是突破社會禁忌的情節,滿足了不少青春少女的幻想、轉移了少年維特的煩惱,很能撫慰人心,因此傳頌一時。

隨着政治、社會多元化,臺灣不太容易出現如劉家昌、瓊瑤一類的創作者了。一方面是因爲政治議題吸納了極多社會能量與關注力,泛政治化成爲臺灣社會的集體習慣,政治正確更成爲了評斷創作的重要指標,在衆聲喧譁的年代,青春的靈魂依然徬徨,但狂飆取代了純情,國族信仰顯然也有了新的歸依,典範移轉、大師遠去。

生死課題 預做準備

正當創作者劉家昌與瓊瑤漸漸淡出人們的記憶時,他們的晚年竟以另一種身分再次進入人們的視線,而且這樣身分正呼應了臺灣社會的變化。劉家昌因與妻子甄珍、兒子劉子千(後改名章立衡)爭奪財產,數度對簿公堂;瓊瑤則因故去的先生平鑫濤生前失智後的照顧問題,與平前一任婚姻的子女決裂,一再主張安樂死應合法化的瓊瑤,最終也以「不願拖累所愛並超越病魔」爲由,選擇用她的方式翩然而去。

他們的死震撼了社會,但也爲即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的臺灣,提供了一個無可逃避、必須省思的課題,那就是:你準備好要如何老去了嗎?你爲有朝一日終會來臨的死亡做了什麼樣的準備?社經地位如此之高的兩位大人物,不缺錢也不缺人陪伴,但生前死後都還曾遭遇如此不堪的人情試煉、金錢糾葛,何況身爲凡夫俗子的我們?

劉家昌與瓊瑤這兩位華文世界風光一時的大師,曾豐富了4、5、6、7年級生的青春歲月,如今他們倆又以另一種方式繼續啓發着同樣也逐漸步入老年的我們:生老病死躲不過,無論是大範圍的社會制度,還是小範圍的家族安排,都務必要做好準備,不要墮入如他們一般的痛苦與艱難處境。

再見了,劉家昌與瓊瑤,謝謝你們親身示現人間種種喜怒哀樂,也讓我們告別了一個青春已逝的時代!